多元化与国际化——美国外交史研究的新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本文选题:美国外交史研究 + 中国外交史 ; 参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加强中国外交史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然而,在史实重建与个案累积尚且缺乏的情况下,中国外交史又面临社会史、新文化史带来的严峻挑战。长期以来,美国外交史研究始终处于同领域的顶尖水平,而1970年代以来,美国外交史在研究方法、取向、视野上受到的质疑,以及学界所作的回应,对未来中国外交史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未来的中国外交史研究应该加强与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法之间的互动;突破国家中心主义的束缚,重视非传统议题、非精英及观念因素的作用,寻求多元视角的外交史研究;尽可能与国外同行交流,将自己置身于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凸显中国外交史的国际关系史特征,将外交史的国际面向和国内面向作为整体进行考察。
[Abstract]:With the rapid rise of China,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China's diplomatic histor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ever,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and the lack of individual cases, China's diplomatic history faces the severe challenge of social history and new cultural history. For a long time, the study of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 has always been at the top level in the same field. Since the 1970s,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 has been questioned in terms of its research methods, orientation, vision, and academic responses. It has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future study of China's diplomatic history. The future study of Chinese diplomatic history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break through the bondage of national centrism,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non-traditional issues, non-traditional elites and idealistic factors, and seek the study of diplomatic histor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We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our foreign counterparts as much as possible, put ourselves in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China's diplomatic history, and examine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spects of diplomatic history as a whol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分类号】:D871.2;K71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长峰,宋秀琚;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合作观解读[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2 任李明;范国平;;中日关系:相互依赖与博弈[J];东北亚论坛;2006年01期
3 侯利民;吴涛;;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5年06期
4 曹云华;在东亚新格局中的中国—东盟合作——论新型的中国—东盟关系[J];东南亚研究;2004年02期
5 卢光盛;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区主义[J];东南亚研究;2005年04期
6 王勇辉;浅析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提供公共产品的若干问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5期
7 徐泉;;WTO体制中成员集团化趋向发展及中国的选择析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宋效峰;;论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一种地缘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张丽红;滕培圣;;论全球治理中的行为体及其认知范式[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丁松泉,张小敏;国际合作的新自由主义视角[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苏晓宏;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志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7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建新;霸权体系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兵;国际战略通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国栋;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2 孔凡河;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宏伟;结构位移与流程突变[D];吉林大学;2004年
4 吴乃兵;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合作[D];吉林大学;2004年
5 郭彦;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理论[D];暨南大学;2004年
6 阮宏波;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7 胡瑞涛;对“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经济援华的历史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素权;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起源与发展(1975—1996)[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暖春;权力与中国国家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学军;东亚区域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勇;约翰逊时期美中大使级会谈中的越南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会合;一战前后美日在远东的争夺与中国的国际地位[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35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935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