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冷战时期美国对波兰政策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8-06-14 17:56

  本文选题:美国 + 波兰 ; 参考:《社会科学家》2012年09期


【摘要】:冷战时期美国对波兰的政策是其对东欧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服务于遏制苏联的冷战大战略。1956年波匈事件后,美国对东欧政策从"解放"调整为"和平演变",波兰因其在华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十月事件后出现的民主化倾向而成为美国推行新政策的重点对象。美国对波兰政策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美国对波兰政策深受美苏关系的支配;从国内政治的角度看,美国对波兰政策受总统大选政治的影响;从美国对波兰政策的目标和手段看,美国对波兰政策体现了一致性与灵活性。
[Abstract]:The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towards Poland during the cold war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its policy towards Eastern Europe, serving the Cold War strategy of containing the Soviet Union. The American policy towards Eastern Europe changed from "liberation" to "peaceful evolution", and Poland became the focus of the new policy because of its position in the treaty system and the trend of democratization after the October incident. From the angl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merican policy towards Poland is dominated by US-Soviet relations, and from the angle of domestic politics, it is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s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 From the goal and means of American policy towards Poland, American policy towards Poland embodies consistency and flexibilit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资助(编号:07XWB09)
【分类号】:K153;D7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钟成;;美国对东欧政策的演变及今后的建议[J];今日苏联东欧;1990年04期

2 沈志华;一九五六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J];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3 杨友孙;论美国波裔族群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J];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四亮;二战后波兰东西边界的划分[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2 张飞虹;;刘少奇外交活动与思想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11年01期

3 余娟;吴丽娜;;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发展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J];党史博采(理论);2011年01期

4 郭增麟;波兰党的理论创新及其教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03期

5 高歌;国内有关东欧国家政治转轨的研究综述[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01期

6 杨友孙;;论美国东欧裔人在冷战中的政治活动与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02期

7 徐隆彬;;对苏获波兰战俘问题的系统考察[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05期

8 刘邦义;试论哥穆尔卡的改革——兼与卡达尔、杜布切克改革的比较[J];今日东欧中亚;1996年04期

9 沈志华;李丹慧;;1956年的波兰危机与中波关系——来自中国的档案文献和内部报道[J];俄罗斯研究;2006年03期

10 李丹慧;;关于1960年代中国与东欧五国关系的若干问题——来自中国档案文献的新证据[J];俄罗斯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峰;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D];吉林大学;2011年

2 熊昊;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外交政策演变[D];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

3 曾志云;我国党政领导体制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丁常昕;从缓冲区到结盟:新中国成立前后苏联的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5 潘鹏;中苏友好协会的缘起、历程及终结[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朱新现;论党内和谐[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刘伟;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官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孟君;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的民族政策[D];吉林大学;2009年

9 文记东;1949-1966年的中苏文化交流[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王占仁;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919-1943)[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楠;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玲;论斯大林的民族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隋玲玲;论1956-1961年的第二次苏南论战[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微;20世纪40-50年代两次苏南冲突之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文祥;试析1926-1928年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论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邢思瑶;反对“左”倾错误的世纪性反思[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秀娟;亚当·沙夫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转变[D];复旦大学;2011年

8 范全诗;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关系探析(1939-1945)[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9 任俊伟;苏共领袖非理性更替的考察与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包银山;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形成问题之认识论解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师哲;李海文;;波匈事件与刘少奇访苏[J];百年潮;1997年02期

2 王炳南;;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的回忆[J];国际问题研究;1981年01期

3 李海文;波匈事件与刘少奇访苏[J];领导文萃;1997年08期

4 时殷弘;匈牙利事件和美国的政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5 骆亦粟;1956年“波兰事件”和中国的政策[J];外交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毅;;美国对苏政策中意识形态因素及其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J];世界历史;2008年04期

2 田豪;;战争与和平[J];躬耕;2006年08期

3 孙光明;;试论波兰流亡政府的产生[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4 仓本聪 ,谢宜鹏;波之盆[J];中国电视;1985年02期

5 育葵;;美国人看美国——读《美国梦寻》[J];前线;1989年04期

6 阿莱西娅·斯瓦西;柯达之父伊士曼[J];领导文萃;1999年12期

7 黑白;《刮痧》:文化上的距离[J];阅读与写作;2001年07期

8 Rosy dawn;你了解美国的文化习俗吗?[J];当代学生;2002年23期

9 翟,

本文编号:2018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18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5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