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转与社会心态
本文选题:英国 + 工业化时期 ; 参考:《世界历史》2012年04期
【摘要】: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土地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以贵族、乡绅等为代表的土地阶级垄断了土地、掌控了政权,使土地获得了超经济价值的社会属性,成为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的基础。为获取政治权力,永久性地融入中上层社会,旧的土地家族、工商业者及其他职业者竞相购置土地。以土地为介质获得贵族和乡绅头衔,融入土地阶级,进而掌握政权成为一种社会心态。同时,因筹措圈地资金而需要出卖的土地,圈地后自耕农出售的土地,旧地主因为欠债而抛售的土地,土地家族为强化主体地产而卖掉的外围土地不断涌向市场。这样,以地产为工具加盟土地阶级、进而掌控政权的社会心态,成为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流动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
[Abstract]:The land of England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 had great economic value. The land class represented by nobility and squire monopolized the land, controlled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made the land obtain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super economic value.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prestige. In order to gain political power and integrate permanently into the upper middle class, the old land families, businessmen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scrambled to acquire land. Land as the medium to acquire aristocrats and squire titles, blend into the land class, and then control the regime has become a social ment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land that needs to be sold because of raising the funds for the enclosed land, the land sold by the farmers after the enclosure, the land sold by the old landlords because of their debts, and the peripheral land sold by the land families to strengthen the main real estate are constantly flocking to the market. Thus, the social mentality of using real estate as a tool to join the land class and then control the regime beca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land flow in Britain during the industrial period.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华文明研究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批特别资助项目“农民的生产、消费、储蓄与社会转型”(资助编号:201104533)的阶段性成果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与经营”(项目批准号:11YJA770012)的资助
【分类号】:F301;K5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爱民;;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份田运动缘由及绩效的考察[J];世界历史;2008年04期
2 郭爱民;;工业化时期英国地产代理制度透视——兼与中世纪庄官组织相比较[J];世界历史;2011年03期
3 郭爱民;;工业化时期英国资本与土地流转的市场考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郭爱民;;转型时期英格兰、长三角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的比较[J];中国农史;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浙安;论战后意大利政府在南部开发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方国学;试论19世纪比利时的工业革命[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张景全;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的内涵初探[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4 孔庆山;美国历史上的土地测量制度[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5 柳平生;;探求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的有机结合——由宋代经济史研究说开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孙柳;;论西欧封建主促进城市兴起的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7 倪正春;;德国农民战争条款与时代特点的悖论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钱乘旦;;欧洲国家形态的阶段性发展:从封建到现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高寿仙;;“行业组织”抑或“服役名册”?——宋代“团行”和明代“铺行”的性质与功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王利明;;物权法定原则[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许序雅;林琳;;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区间贸易[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2 齐玉华;;浅析当代浙商公共行为的时代意义——基于公共行为的历史沿革的分析[A];浙商研究 2010[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5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晓梅;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付夏婕;论英国土地法律制度变迁与经济转型[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于维君;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赵新龙;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权制度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志远;西方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薛倩;16世纪后期佛罗伦萨衰落探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华阳;以劳务为标的合同的体系化整理与描述[D];吉林大学;2011年
5 卢兆瑜;近代英国海险管理制度的起源[D];吉林大学;2011年
6 汪新娟;1665-1666年伦敦大瘟疫的历史考察[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婷婷;论盛极而衰时期的英国劳资关系(1880-1900)[D];南京大学;2011年
8 徐聪颖;论强盛巅峰时期的英国劳资关系(1850-1880)[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慧;公共租赁花园的发展及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王玲;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彭慕兰,史建云;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回应黄宗智先生[J];历史研究;2003年04期
2 郭爱民;土地产权的变革与英国农业革命[J];史学月刊;2003年11期
3 郭爱民;;转型时期英格兰、长三角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的比较[J];中国农史;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义慧;;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扫烟囱儿童的命运[J];史学月刊;2010年03期
2 郭爱民;;工业化时期英国资本与土地流转的市场考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潘正祥;许正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心态的演化[J];理论界;2008年08期
4 郭爱民;;工业化时期英国地产代理制度透视——兼与中世纪庄官组织相比较[J];世界历史;2011年03期
5 吴机鹏;英国的“光辉孤立”政策[J];史学月刊;1986年02期
6 汪文军;“九·一八”事变期间英国的远东政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年03期
7 陈晓律,张琴华;评《我们所在的国家》[J];世界历史;2000年03期
8 王乃耀;英国早期圈地运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9 王勤榕;英国17世纪革命形式渊源考[J];世界历史;1993年03期
10 程汉大;进步是20世纪英国的第一主题——读《二十世纪英国》[J];世界历史;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郑全备;;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一年英国与日美争夺中国斗争[A];中国现代史论丛(下)[C];1983年
2 施荫昌;;英国工联若干问题试析[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C];1981年
3 黄启臣;;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4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孟庆龙;;炭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使用及其历史影响[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6 乔明顺;;试论西属拉丁美洲的殖民制度及其与英属北美十三州殖民制度的区别[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7 张旭东;;试论殖民地时期缅甸国内的两次印缅冲突[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秋叶;英国离中国有多远?[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王晋新;英国迈向近代社会的路径及特点[N];吉林日报;2005年
3 玛丽·安;英国婚姻的姓氏融合与联合[N];西部时报;2006年
4 资中筠 学者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前所长 前《美国研究》主编;说不尽的大国兴衰[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陈艳红;1942年中英关于归还香港的谈判[N];中国档案报;2002年
6 记者 马桂花;英国首都隆重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N];人民日报;2005年
7 万小龙;就是他,把纳粹研制原子弹的情报供给英国[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本报驻英国记者 施晓慧;与历史会面[N];人民日报;2003年
9 袁朗;英间谍密谋“箭杀”纳粹魔头[N];中国国防报;2008年
10 朱磊;不回避日尔曼血统,英国女王德国寻根[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秀荣;1500—165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蓉霞;英国和日本在中国(1925—1931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颖;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英国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许建英;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张永攀;英国侵藏的最后十年(1937—1947)[D];西北大学;2003年
6 陈金锋;近代早期英国书报审查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军秀;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明超;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小城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江立华;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辉;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基督教及政教关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汪芳;论哈罗德·麦克米伦与苏伊士运河危机[D];浙江大学;2007年
3 黄鹂;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私掠船活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秀红;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3年
5 臧宝军;英国商法的现代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桂玲;中英初始现代化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虎;近代早期英国商业精英阶层来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马亮;英国都铎王朝宗教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谢敏;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家庭女仆生存状况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姬国伟;英国欧洲政策研究(1948-1954)[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9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29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