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再论华莱士访华与1944年的中美关系

发布时间:2018-06-19 23:52

  本文选题:华莱士 + 访华 ; 参考:《史林》2013年04期


【摘要】: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出访有着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原因,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美之间的财政谈判也陷入僵局,而且中国正面战场出现了盟国主要战场上唯一的大溃败,因此美国总统罗斯福需要一名特使考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同时劝说蒋介石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并进行必要的政治和军事改革。然而华莱士此次访问并不负责讨论具体问题,而且其访问的结果不仅没有达到蒋介石的期望,对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也没有重大的影响。华莱士访问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被夸大,主要是由于蒋介石对美国援华政策的猜忌,也与蒋介石对华莱士的印象有着极大的关系。
[Abstract]:In 1944, US Vice President Wallace's visit had a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reasons, Sino-Soviet relations deteriorated sharply, Sino-U.S. financial negotiations also reached an impasse, and the only major defeat in the major battlefields of the allies appeared in China's front battlefield. So President Roosevelt needed a special envoy to examine China'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situation, while persuading the Jiang Jieshi to improve rel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and to carry out the necessary political and military reforms. However, Wallace's visit was not responsible for discussing specific issues, and the results of his visit not only fell short of Jiang Jieshi's expectations, but also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no-US relations since then. The impact of Wallace's visit on Sino-US relations has been exaggerated, mainly because of Jiang Jieshi's suspicion of U.S. aid to China and Jiang Jieshi's impression of Wallace.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D829;D871.2;K1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建朗;;信任的流失: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美关系[J];近代史研究;2009年03期

2 王祖奇;;华莱士访华及其论中国的前途[J];晋阳学刊;2009年04期

3 关绍纪;罗斯福国共联合政府的构想与华莱士使华──兼析赫尔利与华莱士使华政策的异同[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4 胡越英;;华莱士访华:延安美军观察组的最终成行[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5 赵红;;从赫尔利到马歇尔:中共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因应[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乾;罗斯福总统与美国二战期间对香港政策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徐旭阳;1942年重庆军事会议探析[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3 周乾;论二战后期中英美围绕香港战后地位问题的交涉与斗争[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4 袁成亮;中美关系史上一件“谜案”的历史考察——“罗斯福下令史迪威除掉蒋介石之说”辨析[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5 袁本文;周恩来与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6 汪文庆;四十年代参加旧金山会议中国代表团成员组成的斗争始末[J];北京党史;2001年06期

7 裴匡一;国民政府1945年中苏谈判前外交斡旋浅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李桂树;;“一边倒”外交策略研究的新视角[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孙华;;《西行漫记》的传播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及中美关系的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06期

10 李亮;“史迪威事件”原因再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侯中军;;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陈挥;;论史迪威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原因[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天石;;史迪威事件中的蒋介石与宋子文——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之一[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敬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政策探源——以对美英政策为例[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下)[C];2011年

5 潘敬国;;冲突与选择:新中国对西方政策[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贾春阳;论“疆独”问题与美国的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曹嘉涵;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研究(1941-1945年)[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彦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执政基础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建新;《大公报》与抗战宣传[D];浙江大学;2006年

8 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D];复旦大学;2006年

9 关培凤;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D];武汉大学;2007年

10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3 王振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全振华;二战期间美国在华军事投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柴璐;抗战胜利后苏联延缓撤兵问题的国民政府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丹;抗战后期中共与美国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佰娜;中国国防物资供应公司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肖澜;自由主义之“修正”[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念传;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活动与影响探析[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李嘉树;西方人眼中的红色中国[D];安徽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俞国;;1944年华莱士访华述评[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于化民;;美国向延安派遣军事观察组的酝酿与决策[J];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子奎,张澜;后冷战时期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徐冰;;大国领袖与复杂局势[J];领导文萃;2006年06期

3 何慧;;如何架起中美之间沟通的桥梁?——评《与敌人谈判:冷战期间的美中会谈,1949—1972年》[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9年00期

4 王新;;透视历史与现实:台湾问题与中美俄三边关系[J];史林;2006年03期

5 许安朝;夏正伟;;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与中美关系[J];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01期

6 赵自坤;;“门户开放”:美国拯救中国的“神话”[J];法制与社会;2009年31期

7 李永玲;;论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内部争论[J];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郭玉聪;美国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J];世界历史;2004年03期

9 石凯;;浅析尼克松政府的对台政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栗广;胡淑婷;;从“反华”到“联华”——尼克松对华政策演变的思想动因探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牛军;;开罗会议与战时中美关系[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2 胡京春;;关于抗战时期的美国对华外交[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3 牛大勇;;1960年代初期美台关系中的金门马祖问题:危机与控制[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聂云 牛宝成 李学华;揭秘:美军“泼妇”打败日本“零”式战机[N];中国国防报;2005年

2 徐思彦;冷战史研究: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刘爱成;历史在这里沉思[N];人民日报;2003年

4 韩戍;被“美化”的中国形象[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张绍铎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当前日本的冷战史研究概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俞飞;岂容青史尽成灰[N];检察日报;2011年

7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于冬;脉搏曲线:对台军售三十年[N];南方周末;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屹峰;肯尼迪政府的“中国观”与对华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永虎;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中的“西藏问题”研究(1987-2007)[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沈本秋;美国的香港政策:决策的视角(1989-2007)[D];复旦大学;2008年

4 刘子奎;遏制与孤立: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4年

5 双惊华;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钮维敢;东亚冷战遗留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肖文黎;中美联络外交及美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8 孙逊;美国华侨华人与台湾当局对其政策研究(1949-2002)[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程早霞;美国中央情报局与中国西藏(1940s-1972)[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海智;冷战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欢;评1933-1949年美国对华文化外交[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3 闫佼丽;中国核战略与中美、中苏关系(1954-1976)[D];山西大学;2005年

4 赵启栋;中美缓和与朝鲜半岛统一政策的调整[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5 菅广峰;中美缓和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丽;论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中国大国地位政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胡谦;美国的中国形象观与排华法的废除[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丁念亮;浅析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的平衡策略1972-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鼎;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考量与台湾问题解决的历史大势[D];湘潭大学;2006年

10 董伟华;肯尼迪政府的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41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41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f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