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民国外交奇才顾维钧与巴黎和会

发布时间:2018-06-20 04:15

  本文选题:外交 + 顾维钧 ; 参考:《兰台世界》2013年25期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召开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由顾维钧等人组成的代表团,希望在巴黎和会上收回曾经被列强掠夺的主权权益。
[Abstract]: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Western powers convened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to redivide the world. As one of the victorious countries, China sent out a delegation composed of Gu Weijun and others, hoping to recover the sovereign rights and interests that had been plundered by foreign powers at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公共基础教研部;
【分类号】:K827;K1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文治;;美国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中态度的历史考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刘杰;;摇摆与孤立:“九一八”后美国远东政策的考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臧运祜;2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臧运祜;近现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赵兴元;“间岛”问题的由来及演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乔治忠;李泽昊;;徐世昌与中俄铁路“自治会”交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周乾;陈积敏;;论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对国联成立的认识和参与[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王佳;;蒋介石与中东路事件的发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刘冬梅;;顾维钧外交策术评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李鹏飞;;试论段祺瑞对日外交思想的另一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唐克敏;;袁世凯与中国资本主义[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宋广波;;丁文江任职淞沪督办公署总办的再评价[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海波;“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中国与国联的交涉[D];吉林大学;2011年

3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孙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孙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研究(1921-1938)[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刘迪香;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省区军政体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汤慧池;中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价值取向及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9 王红光;政治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忻华;羁绊与扶持的困境:论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1961-1968)[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绪迁;莫理循与中国参加一战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世伟;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3 李娟;管虎电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康;新时期以来大陆谍战题材影片的叙事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方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娟;洪宪帝制时期的中日外交[D];吉林大学;2011年

7 郭子巍;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范明明;临城劫车案及其善后[D];兰州大学;2011年

9 高欢欢;巴黎和会期间的国民外交与政治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殷娟娟;国共两党对1943年新约的反应及应对[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济民;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应予肯定[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02期

2 郑跃涛,魏颖;试述研究系与北洋政府的外交委员会(1918—1919)[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周建超;顾维钧与巴黎和会[J];民国档案;1997年01期

4 杨大辛;《顾维钧回忆录》的缩编工程[J];津图学刊;1995年03期

5 肖岗;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J];纵横;1999年05期

6 高尔纯;《我的一九一九》策划[J];电影通讯;2000年01期

7 刘守华;;顾维钧:外交生涯中的档案情结[J];档案春秋;2008年10期

8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J];世界知识;2007年06期

9 王勃;;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J];湖北档案;2011年07期

10 陈仿;;顾维钧的谈判术[J];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文摘);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建标;;弱国的武器:民初政府的外交宣传探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2 朱亚非;齐廉允;;论郑和的外交成就[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祝曙光;;胶济路风波与中日关系[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建朗;;北京政府修约运动简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5 郭书田;刘劲松;;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及农业外交的战略思考[A];WTO与我国农业系列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顾莹惠;;论二十世纪初中国国民外交[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7 陈永刚;;不协调的同盟——1942-1945年中英关系考察[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8 陈廷湘;;重释五四运动发生的观念基础[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田子渝;;试论武汉民族资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的主导作用[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10 熊斌;;华盛顿会议前后中国各方力量在美角逐述论[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巴基斯坦的外交难题[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驻印度记者 钱峰;日外交重印轻巴[N];人民日报;2003年

3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吕岩松;俄外交会打什么牌[N];人民日报;2003年

4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吕岩松;俄外交车队遭袭[N];人民日报;2003年

5 孙立极 唐宁;金钱“外交” 丢人现眼[N];人民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們 本报记者 贾南;中国财经外交巧夺国际经贸话语权[N];国际金融报;2005年

7 王]N生;美国的“帝国使命”与外交[N];光明日报;2003年

8 周戎;美国的第一夫人“软”外交[N];光明日报;2005年

9 吴南雁;法美引爆“外交原子弹”[N];中国财经报;2003年

10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 吴文斌;伊拉克外交趋活跃[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2 钟健平;美国外交与安全智囊机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杜正艾;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D];外交学院;2003年

4 张力;冷战后时期印度的外交与战略安全[D];四川大学;2006年

5 陈欣;南汉国史[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陈寒溪;第二轨道外交——CSCAP对ARF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4年

7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D];暨南大学;2008年

8 刘作奎;1918-1929年英法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何新华;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孔祥宇;《现代评论》与中国政治[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琳;论顾维钧的废约思想及主张[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函;顾维钧“联美制日”外交思想析论(1912-1927)[D];河南大学;2008年

3 何爱国;明代中泰外交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孝君;论北洋政府时期顾维钧的废约外交[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格琴;欧洲共同体外交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佟心平;台湾当局“经援外交”在非洲的发生、发展及其趋势[D];外交学院;2002年

7 杜清华;美苏军控外交之缘起[D];武汉大学;2004年

8 高欢欢;巴黎和会期间的国民外交与政治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赵茗;戴高乐外交思想与实践的民族主义传统[D];青岛大学;2005年

10 蔡力敏;论文化因素对中亚国家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42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42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8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