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1933-1949年美国对华文化外交
本文选题:文化 + 文化外交 ; 参考:《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首先从文化外交的定义入手,通过给文化外交下一个适当的定义,分析了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以及传统外交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美国文化外交现象产生的历史渊源:宗教因素是美国开展对华文化外交的先行军和兴奋剂;美国文化中的扩张主义;美国“例外论”的政治文化观念。对美国文化外交战略的理论基础和美国文化外交机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以1933至1949为时间线索进行研究,首先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中美文化交流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对其影响进行了阐述。分析了1933-1949年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背景,对时任美国领导人罗斯福的对华政策、战时和战后的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杜鲁门政府的对华政策取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详细介绍了1933至1949年美国对华文化外交采取的手段,并列出了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深刻揭示了1933至1949年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对中美双方产生的影响,对美方的影响: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亲美的知识精英;为美国学术界了解中国获得了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对中方的影响:为中国带来了科学民主的思想;促进了中美间的科技交流。
[Abstract]: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al diplomacy,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cultural diplomacy and public diplomacy, folk diplomacy and traditional diplomacy by making a proper definition of cultural diplomac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phenomenon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the religious factor is the leading force and stimulant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with China; the expansionism in American culture; and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mechanism. Based on the time clues from 1933 to 1949,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the 1930s, and expounds their influ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to China from 1933 to 1949, and the policy toward China of the then American leader Roosevelt. China's special position in American global strategy and Truman administration's China policy orientation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means adop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its cultural diplomacy against China from 1933 to 1949, and lists the specific data for analysis, which profoundly reveals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diplomacy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33 to 1949. Influence on the US: a large number of pro-American intellectual elites have been trained in China, and credible and first-hand information has been obtained for American academia to learn about China. Influence on China: brought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ideas to China; promot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712.5;G1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兴勇;;文化外交:胡适使美抗战宣传[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姚奇志,胡文涛;20世纪前期日本的文化外交[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3 吴建民;;文化外交 润物无声[J];华人世界;2007年09期
4 刘勇;;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外交[J];特区经济;2009年02期
5 门艳玲;谢桂玲;;文化外交刍议[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12期
6 杨艳;李仕波;;试论黎庶昌的文化外交[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边叶宏;;文化外交在国际外交战略中的双重效应及启示[J];理论前沿;2009年13期
9 海伦娜·芬恩 ,轩传树;论文化外交[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6期
10 崔潇;彭景;;从“孔子学院”看中国的文化外交[J];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2 任佳;;文化外交能否提升日本软实力——以“动漫外交”为例[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3 徐强;;解读邓小平发展中美关系大局思想[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4 杨吉平;;权力转移与20世纪的英美关系——对中美关系的启示[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5 袁盈;;论中美关系的发展与邓小平的对美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60年:回顾、启示、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苗建寅;;抗战时期宋庆龄对中美关系的推动和发展[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8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10 杨国栋;;文化外交视界中的典籍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王宇新;双赢与对抗:中美关系的两种可能[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2 郑必坚;中美关系的四个战略机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3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 张立平;不要期待2009年中美关系有重大突破[N];东方早报;2008年
4 子音;希拉里过会参议院:建“灵巧实力” 深化中美关系[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5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开幕[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记者 熊争艳;温家宝会见中美“二轨”高层对话会议美方代表[N];人民日报;2009年
7 张立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中美对“和平”的本质仍有分歧[N];东方早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徐立凡;奥巴马将加速定义中美关系新版本[N];华夏时报;2009年
10 上海市美国学会会长 丁幸豪;建立战略互信,夯实中美关系[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巧荣;APEC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宋俊芳;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余万里;美国跨国公司与九十年代的中美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崔建立;冷战时期富布莱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8 邵允振;1980年代以来的美国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9 李增田;鲍大可及其中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欢;评1933-1949年美国对华文化外交[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2 纪文宇;论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下的中美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3 袁云初;9·11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美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创峰;历史没有终结[D];河南大学;2003年
5 曹峻;探寻中美在亚太安全领域共同利益促进中美关系改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婷;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t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辛志永;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及中国的对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崔海智;冷战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龙梅;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变数——台湾问题[D];苏州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058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58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