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论苏联文学在苏联意识形态演变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6-30 19:55

  本文选题:意识形态 + 苏联文学 ; 参考:《中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总结和反思苏共败亡和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借鉴和警示意义。本篇论文选取苏联文学在苏联国家意识形态变乱的过程中作用作为一个观察的视角,回顾和审视苏联国家治理和政党控制的失误。 论文依据苏联历史变迁的自然顺序,分阶段地分析:早期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对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形态支持;斯大林时期的文学恐怖政策与苏联专制意识形态的形成;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文学政策的纠偏与解冻文学的极端化倾向;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文学政策的复归与意识形态的禁锢;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文学的叛逆与苏共意识形态的失控。 论文主要分析苏联文学对于苏联国家意识形态变乱的引导与助推作用,同时,也分析苏联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管控政策对于苏联文学的影响,其实,这两方面的作用中,后者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只不过是苏联国家的这种政策的一种反映,没有苏联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管控政策的变乱,苏联文学不可能乱像纷呈。 基于学科研究的特点,论文主要建构在一种抽象与总体的分析层面上,没有深入到具体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所以文章有面而无点,虽失之深入,却也体现了文章中在对于历史的综合、归纳、总结与反思的理论透视的主旨。
[Abstract]:Summing up and reflecting on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s of great reference and warning significance to every ruling party. This paper selects the role of Soviet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Soviet Union's ideological changes as an observation angle to review and examine the mistakes of the Soviet state governance and the control of political parties.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sequence of the Soviet Union's historical cha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stages: the ideological support of the early Soviet proletarian literature to the Soviet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policy of literary terror in Stalin's period and the formation of Soviet autocratic ideology, the correction of Soviet literary policy in Khrushchev's time and the extreme tendency of thawing literature; The return of Soviet literature policy and ideological imprisonment in Brezhnev period, the rebellion of Soviet literature in Gorbachev period and the uncontrolled ideolo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Union.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role of Soviet literature in guiding and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changes in the Soviet Un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Soviet national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control policies on Soviet literature. In fact, in these two roles, The latter is dominant, and literature is only a reflection of this kind of policy of Soviet countries. Without Soviet culture and the change of ideological control policy, Soviet literature could not be chaotic.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research, the thesis is mainly constructed on an abstract and general analytical level, without going deep into specific writers, works, and literary trends. However, it also reflects the purport of historical synthesis, induction, summary and reflection in the article.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12;K5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奎;;试论苏联文艺对土改文学的影响[J];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2 吴峗;;政治化的阅读与阐释——“十七年”英美诗歌在中国(1949~1966)[J];中国翻译;2011年04期

3 郭强;;苏联意识形态建设教训探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4 蒋娜;;第二次国共合作视阈下的中苏文化协会[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东方;;极具影响力的十位中共同路人[J];决策与信息;2011年08期

6 荣瑞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05期

7 李占国;;期刊体制改革的思路[J];意林文汇;2011年04期

8 陈杨;;对苏共意识形态嬗变的回顾与反思[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9 赵黎明;;“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重要创获——评方长安著《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5期

10 金南希;;“新时期英雄”——20世纪80年代新的主体建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捷;;谈谈苏联文学的主流[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张瑞芬;;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研究报告[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梅丽红;;建国头七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A];峥嵘岁月 磅礴绚丽——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4 白桦;;文学与人生——讲不完的故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5 高玉峰;;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A];青海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获奖论文集[C];2006年

6 雷琳;胡燕;;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得失[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7 吕振宇;;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努力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8 陈欢欢;;在多样性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付克义;;增强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意识形态和执政绩效[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10 陈凤翔;;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看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下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桑映洲;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N];青海日报;2003年

2 玄日善;苏联文学的魅力[N];延边日报;2005年

3 徐天亮;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贵在保持清醒头脑[N];人民日报;2008年

4 记者 米日古力·吾;李屹就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进行调研[N];新疆日报(汉);2008年

5 记者 郭建华;探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对策[N];安阳日报;2009年

6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高宝柱;遵循客观规律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N];光明日报;2009年

7 记者潘启雯 通讯员张静鸥;苏联文学“解冻”,,凸显文学社会影响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康慨;苏联文学解体二十周年[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 郑卫平;切实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内蒙古总队政委 张如平;适应严峻复杂斗争形势 加强部队意识形态工作[N];人民武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克宁;苏共执政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2 李晖;执政党的群众基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温敬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李英田;利益关系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李拥军;经济全球化与当代政党政治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梁伟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姜地忠;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曹丽;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志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马研;《人民日报》、《文艺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兴锋;论苏联文学在苏联意识形态演变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9年

2 宋波;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嵘;全球化背景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4 赵昱博;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完善[D];北京大学;2008年

5 王法学;邓小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顾刚;德意志第三帝国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7 蔡婷;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巩固与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良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鹏程;论80年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与苏联文学的关系[D];江南大学;2009年

10 李娜;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合法性建设问题的认知[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本文编号:2086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86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b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