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与孤立: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
本文选题:遏制 + 孤立 ; 参考:《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摘要】:60年代美国政府对中国仍然奉行遏制与孤立的政策,只是策略更灵活,手段更隐蔽。 为应对美国的核威胁,中国决心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在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过程中,美国政府一直试图联合苏联或单方面对中国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以迟滞中国核计划的发展与实施,即使在中国成功实现第一次核爆炸后,美国仍没有放弃这一想法。 对于蒋介石“反攻”大陆,美国政府意识到明确支持或反对都是不利的,因而从肯尼迪到约翰逊政府前期,美国政府采取了模糊立场,一方面同意向国民党提供一定水平的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反对国民党发动规模较大的进攻,以使事态始终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这使美台关系一直处于一种适度的紧张之中,它对美国的对华政策造成了很大压力。随国际环境的变化,美国政府开始明确反对国民党“反攻”大陆,但对于台湾小规模的袭击,美国认为它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冲突,因而并不表示反对或支持。 对大使级会谈,美国政府早就决定了参加会谈但不解决任何问题的方针。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参加会谈的考虑是:平息美国国内外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批评、把中美对峙的责任推给中国和作为两国联系的渠道。 在对待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美国在坚决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前提下,其目标和手段都具有灵活性。 美国一直视苏联为战略对手,视中苏联盟为心腹之患,但随中苏分裂的发展,美国政府认为中国更好战、更危险和更具有侵略性。因此采取了对苏缓和、而对中国更严厉也是更敌视的政策,甚至多次试图联合苏联共同对付中国。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与具体政策之间出现了不协调。 本文认为:遏制与孤立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意义上遏制就是孤立,孤立也是遏制,孤立是为了更好的遏制,是肯尼迪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明确的让非军事的孤立手段承担起遏制的责任,约翰逊政府继承了这一政策。肯尼迪本人根本不愿改善对华关系,他的一些被认为是改善对华关系的言行的动机是不纯的,他根本没有、也不愿意做出真正的努力纠正对中国的遏制与孤立政策,他也没有准备向公众表明对中国应采取更为合理的和现实的政策。 本文认为:美国在奉行对华遏制与孤立的政策时,对中国既没有挑战美国的能力、也没有挑战美国的意愿是相当清楚的。中国并不像美国认定的那样更好战、更危险和更具有侵略性。在中美关系中,美国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当美国没有改善双边关系的意愿和行动时,,中国采取主动措施是没有用的,是不能改善中美关系的。中国的行为只是对美国的一种反应;美国在实行遏制与孤立政策时,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其意不在改善中美关系,而是意在通过展示灵活性,把不能改善关系的责任推给中国;1966年以后,美国并没有实施遏制而不孤立的对华政策。
[Abstract]:In the 1960s , the U . S . government still pursues a policy of containment and isolation in China , but the strategy is more flexible and the means is more subtle .
In response to the U.S . nuclear threat , China is determined to develop its own nuclear weapons . In the process of China ' 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weapons , the U.S . government has been trying to combine the Soviet Union or unilateral military strikes against China ' s nuclear facilities to delay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a ' s nuclear program , even after China ' s successful first nuclear explosion .
For Chiang Kai - shek ' s " counter - offensive " mainland , the U.S . government is aware that clear support or opposition is negative , so from Kennedy to Johnson ' s early government , the U.S . government has taken a vague position , on the one hand , agreeing to provide the Kuomintang with a level of weaponry and , on the other hand , to oppose the larger offensive by the Kuomintang to keep the stat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United States .
The U.S . government has long decided to take part in the talks but don ' t solve any problems . Mr . Kennedy , the Johnson administration ' s participation in the talks is to calm down U.S . criticism of China ' s policy towards China and to push China and the U.S . to China and as a channel for the two countries .
On the question of China ' s representation in the United Nations , the United States is firmly opposed to the entry of the People ' s Republic of China into the United Nations , with the aim and means of flexibility .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looking at the Soviet Union as a strategic rival ,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ino - Soviet division , the U.S . government considers China to be better , more dangerous and more aggressive . Therefore , the U.S .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policy that is more aggressive and more dangerous and more aggressive in China .
In the view of this article , containment and isolation are inseparable . In some sense , the containment is isolation , isolation is also containment , isolation is for better containment ,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 ' s flexible response strategy makes the non - military isolationist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ntainment , the Johnson government inherited the policy . Mr . Kennedy himself is not willing to improve relations with China . He is not willing to make real efforts to correct China ' s containment and isolation policies , nor is he ready to demonstrate to the public a more rational and realistic policy towards China .
It is clear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challenged the U.S . ability nor challenged the will of the United States when pursuing its policy of containment and isolation . China is not as better , more dangerous and aggressive as the United States has determined . In the Sino - US relations , the United States is always in the active position . When the United States does not improve the willingness and action of bilateral relations , China ' s proactive measures are useless and cannot improve Sino - U.S . relations . China ' s actions are only a response to the United States ;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is implementing containment and isolation policies , the flexibility shown is not intended to improve Sino - US relations , but is intended to push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cannot improve relations to China by showing flexibility .
After 1966 ,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implement a policy of containment rather than isol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大勇;“栓紧缰绳”与“反攻大陆”:肯尼迪与蒋介石的战略之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刘志男;关于建国后至中共九大期间“接班人”问题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6期
3 王祖强;;邓小平并未出席1966年3月的杭州会议[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4期
4 刘子奎;;肯尼迪政府与蒋介石“反攻大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01期
5 聂文婷;;贺龙与20世纪60年代初国防工业质量整顿[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刘忠;;“党管政法”思想的组织史生成(1949-1958)[J];法学家;2013年02期
7 牛大勇;;1961年-1963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J];北大史学;2000年00期
8 葛清伟;;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J];党史文苑;2014年14期
9 夏继山;胡光;;抗日战争时期罗瑞卿对我军政治工作的卓越贡献[J];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03期
10 何云峰;;毛泽东与林彪关系研究中若干疑点辨析[J];晋阳学刊;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格;;镇压反革命运动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夏继山;胡光;;抗日战争时期罗瑞卿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龙汉荣;赵龙;;试论毛泽东武警部队建设思想及其创新与发展[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3 曾令勋;1954年至1965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周敬青;关于林彪集团问题的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D];复旦大学;2006年
6 徐艳秋;决策中层与美国外交决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廖胜平;北京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3)[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邹华斌;毛泽东与新中国粮食工作的大政方针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9 方勇;建国初期禁毒法制研究(1950-1952年)[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怡然;党的七千人大会与民生建设[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世超;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主要社会问题的治理及其成功经验[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3 李秋生;河北整风反右运动中的肃反问题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莎莎;毛泽东公安工作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苏武栋;从“七千人大会”透视“文化大革命”的起因[D];山西大学;2009年
6 朱杰;五十年代江苏地区“干部审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宇锋;1950年代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92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9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