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自我葬送之哀——读《苏联兴亡通鉴》
本文选题:列宁主义 + 斯大林模式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2年07期
【摘要】:高放教授终生从事苏联历史教研工作,探求对苏联历史经验的真知,把60年跟踪研究的感悟,概括为十个要点,既供资政,更供育人通鉴。我完全赞同该书关于苏联是自我葬送的结论,但在怎样理解苏联是自我葬送的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国家的创立者列宁,在苏联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没有意识到角色的转换,一如既往地将革命党的意识、观念,作为国家、社会的体制构建的指导,从而为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培育了合适的土壤。因此,如果资政的话,切不可把列宁时期奉为社会主义的完美代表。
[Abstract]:Professor Gao Fang engaged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the Soviet Union all his life, sought the true knowledge of the Soviet historical experience, summed up the feelings of 60 years' follow-up research into ten main points, which were not only for the senior officials, but also for educating people. I fully agree with the book's conclusion that the Soviet Union is self-burial,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on how to interpret the Soviet Union as self-burial. In my opinion, Lenin, the foun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Soviet state, did not realize the change of role afte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became the ruling party, and as always regarded the consciousness and concept of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as the state. The guidance of social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thus cultivating the appropriate soil for Stalin's model. Therefore, if the senior minister, must not regard Lenin period as the perfect representative of socialism.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分类号】:K5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叶书宗;关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历史定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焦应达;苏联法学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贝洪英;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执政合法性资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兰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油气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应台;;民主与个人[J];学习博览;2011年09期
2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为何被抛弃[J];人民论坛;2011年19期
3 赵丹;;我要将民主告上法庭[J];杂文选刊(下旬版);2011年07期
4 陈雄;;老虎的民主会[J];基础教育;2007年01期
5 刘桥生;周家荣;;民主语境下孟子政治思想的角色评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洛鸿葵;;一部让你认识真实苏联的力作——陆南泉等主编的《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一书简评[J];俄罗斯学刊;2011年01期
7 姜长斌;;中国领导人是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的?[J];晚霞;2011年17期
8 高继文;;历史地辩证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兼与李伟、曾昭禹先生商榷[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包毅;;柯尔施论“列宁意识形态观”述评——兼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途径[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5期
10 刘中望;;资源批判与语义转移——瞿秋白的“五四”观[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宇;;论列宁主义党内民主观的中共早期实践及现实启示[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2 ;让合作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韦荣喜;;班级管理“人本化”小议[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王丽华;;国外列宁研究中的不同观点[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5 高放;;纪念十月革命,反思列宁主义[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郁建兴;周俊;;全球公民社会:一个概念性考察[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周峰;陈静;;民主、法治、责任:公共行政的价值操守[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周振国;汤德森;;斯大林的肃反运动与执政党建设问题的反思[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周一平;;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浅显简明特色[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10 卢翊群;;让爱贯穿班级工作的始终[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穗明;对斯大林模式的崭新审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 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高放;“马克思列宁主义”提法的由来[N];学习时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曹苏红;总结苏联兴亡历史的经验教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张建华;现代化之选择: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N];学习时报;2004年
6 陈铁健;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下)[N];学习时报;2005年
7 肖 枫;斯大林问题之我见[N];学习时报;2005年
8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陈章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7年
9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曹普;从社会主义的三个“公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北京日报;2008年
10 朱萍;掌握方法 有效记忆[N];连云港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赵国伟;走向宪政[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伯超;宪政危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孔祥田;经验、民主与生活[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5 李永乐;构建超越种族与区域的政治共同体[D];复旦大学;2007年
6 郜工农;新世纪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进条件及制度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茗;从美国“民主”到法国“革命”[D];复旦大学;2005年
8 许先国;论当前黑恶势力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影响及对策[D];武汉大学;2004年
9 胡运锋;列宁东方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亚勇;党的领导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淇锋;斯大林外交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孟庆芬;论新型教师权威[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婷婷;论社会团体在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龚伟亚;陪审制度的反思与前瞻[D];苏州大学;2005年
5 王冠;理想和现实中的议会民主制[D];吉林大学;2009年
6 余霞;行政公开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杜应尧;论人民陪审制的价值[D];山西大学;2005年
8 睢建环;公共艺术初论[D];天津大学;2005年
9 彭成刚;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历史考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初庆林;我国村民自治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16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16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