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亚美尼亚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1 18:04
【摘要】:亚美尼亚问题是近代历史上“东方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亚美尼亚地区是英国对中亚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英国对亚美尼亚地区的政策,客观上影响了亚美尼亚问题的发展和进程。为了自身的霸权利益,英国同俄国在这一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第二次俄土战争后,亚美尼亚问题开始国际化。“东方问题”是19世纪上半期欧洲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对于这一时期英国与俄国在中亚地区的争霸,一直是学术界探索的重要问题。研究英国对亚美尼亚的政策,有助于加深这一时期英国对中亚政策的理解;对于我们理解亚美尼亚问题的发展过程以及最终酿成大屠杀的原因有更全面的认识。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我们探索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有重大作用。近年来,亚美尼亚屠杀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所以我们有必要系统全面地了解亚美尼亚问题,并把这个问题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研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亚美尼亚政策与近东政策,正处于整个亚美尼亚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亚美尼亚问题的走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系统研究这一时期的英国对亚美尼亚政策,其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毋庸置疑。笔者虽然能力有限,但想尝试对这一方面进行初探,弥补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不足。 论文共分为三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 前言部分为文章的开篇部分,由三部分组成,系统地介绍了文章选题的意义,梳理了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并对文章的研究方法与创新进行了阐述。 正文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国内、国际和地缘政治方面分析奥斯曼帝国衰落和东方问题的产生,以及英国对亚美尼亚政策的缘起。第二部分介绍了亚美尼亚问题国际化的进程以及英国对亚美尼亚政策的发展,突出介绍了在亚美尼亚问题上,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之间利益的冲突和错综复杂的矛盾。第三部分介绍了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奥斯曼帝国的权力更迭,以及亚美尼亚屠杀的具体情况与深层次原因。第四部分介绍了一战之后的英国对亚美尼亚的利用与策略,以及亚美尼亚共和国最终的归宿。 结语部分为论文的收尾部分,承接上述两部分的分析,得出了结论:亚美尼亚问题是西方列强在近东争霸的一个缩影。列强卷入了亚美尼亚问题,同时,也左右了亚美尼亚问题的发展和走势。英国对亚美尼亚问题影响很大,从亚美尼亚问题出现,到20世纪20年代亚美尼亚共和国加入苏联,英国有持续的亚美尼亚政策,并且不断变化着。这种变化与英国的国家利益、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英国的国力变化息息相关。对于亚美尼亚问题的走势有着深刻影响。英国的亚美尼亚政策,是英国近东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随着近些年来,土耳其加入欧盟受阻,土耳其人拒绝承认亚美尼亚屠杀是一个重要原因。亚美尼亚问题被人重新提起。亚美尼亚问题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亚美尼亚屠杀是亚美尼亚问题恶化的后果,屠杀的形成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深刻的关系,和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德、俄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冲突有密切关系。因此,深入分析亚美尼亚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
[Abstract]:The Armenian ques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riental question" in modern history, and the Armenian re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ritain's strategy towards Central Asia. Britain's policy towards the Armenian region has objective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Armenian question. After the Second Russian-Turkish War, the Armenian question began to internationalize. The "Oriental question"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in Europe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t helps to deepen Britain's understanding of the Central Asian policy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menian problem and the causes leading to the Holocaust. Not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Armenian issue and to put it into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at that time. Therefore, it is undoubtedly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cademic value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British policy towards Armenia in this period. Although I have limited ability, I would like to try to explore this aspect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in this respec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reface,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preface is the opening part of the article,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selection, comb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and expound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s of the article.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decline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East China issue from the domestic, international and geopolitical aspects, and the origin of Britain's policy toward Armenia.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Armenian issue and Britain's policy toward Armenia.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power change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and deep-seated reasons of the Armenian massacr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post-World War I situation. The use and strategy of Britain to Armenia and 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Armenia.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Armenian issue is a microcosm of the struggle of the Western powers in the Near East. The great powers are involved in the Armenian issu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the Armenian issue. By the 1920s, when the Republic of Armenia joined the Soviet Union, Britain had a continuing and changing Armenian policy. This chang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Britain's national interests,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and the changes in Britain's national strength. It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trend of the Armenian issue. Britain's Armenian policy As Turkey's accession to the EU has been blocked in recent years, Turks have refused to acknowledge the Armenian massacre as an important cause. The question of Armenia has been raised again. The Armenian massacre is the result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Armenian problem. The formation of the massac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im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 between the we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Britain, Germany and Russia in this region. Therefor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Armenian issue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Solve realistic problems.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奥斯曼帝国传统的伊斯兰教育[J];沧桑;2008年04期

2 姜明新;;略论奥斯曼帝国的西化改革[J];西亚非洲;2008年10期

3 ;阿拉伯璀璨文化的见证 伊斯坦布尔建筑掠影[J];大科技(百科新说);2009年02期

4 凌彰;最长的国歌——希腊国歌及其作者[J];世界知识;1983年04期

5 梁晴;;奥尔罕·帕慕克的“帝国”悠思[J];名作欣赏;2007年15期

6 武红旗;;东方问题的若干探讨[J];黑龙江史志;2008年16期

7 姜明新;;伊斯兰化后突厥人对外扩张与奥斯曼帝国兴起[J];西亚非洲;2007年07期

8 郭白晋;;两伊关于阿拉伯河界争端的由来[J];沧桑;2008年02期

9 陈少华;;伊斯坦布尔走笔[J];吐鲁番;2010年04期

10 王娜;略论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苏伊士运河的安全防御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定平;;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2 马明贤;;传统规则的现代化尝试:伊斯兰法律的法典化[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徐晓望;;汤因比的儒学观及和谐世界的构建[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宇洁;;伊斯兰教与现代化——以土耳其和伊朗为例[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5 王佐;;继往 开来[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乌云高娃;;帖木儿统治时期中亚商业贸易[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孙振玉;;从马德新的《朝觐途记》看近代西南丝绸之路[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8 张信刚;;2C~3公式:创意与交流齐飞[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9 曹兴;;多重国际舞台中的库尔德人问题[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左希迎;;新精英集团、国家制度能力与国家的军事效仿行为[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教授 孔寒冰;四处为友的保加利亚[N];东方早报;2010年

2 李秉忠;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向西方学习[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昝涛;土耳其的革命之路[N];经济观察报;2011年

4 李秉忠;土耳其的扩张和米列特管理制度[N];中国民族报;2008年

5 赵嘉政;德里那河古桥再次吸引世人目光[N];光明日报;2007年

6 胡龙华;伊斯坦布尔:千年之都也时尚[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7 中国社科院 亚太所学者 叶海林;别捣乱,伯曼[N];东方早报;2010年

8 李秉忠;巴尔干民族起义与现代土耳其的兴起[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魏迹泓;世界第一套军用邮票[N];中国集邮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毛莉;在土耳其驻华大使馆做客[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三义;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1809-1938)[D];西北大学;2005年

2 王平;萨法维王朝对外交往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吴传华;中东领土与边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敏敬;文明的多维交往[D];西北大学;2006年

5 李艳枝;土耳其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闫忠林;近代以来阿拉伯民族的觉醒与“王政时期”泛阿拉伯主义运动研究(1798—1958)[D];西北大学;2007年

7 章远;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瑕;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亚美尼亚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韩国旭;奥斯曼帝国马赫穆德二世改革述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马一笑;奥斯曼帝国的非穆斯林商人群体[D];山西大学;2011年

4 鲁能;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基督教少数族群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任晓刚;一战期间的亚美尼亚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樊为之;奥斯曼帝国后期的军事与政治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7 张剑;阿卜杜·哈米德二世时期的土耳其危机[D];山西大学;2010年

8 叶亢;奥斯曼帝国奴隶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郑锋;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外交选择与政策转变[D];山西大学;2008年

10 白若萌;巴格达铁路与德奥(斯曼)关系[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77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77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a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