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与南北朝朝贡关系研究
[Abstract]:Baiji established tributary relations with Koguryo and Silla during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with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regime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of China. Among the tributes of Baiji in different regime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urposes of the tributaries are quite different. Baiji paid tribute to the Southern Dynasty mainly out of the need of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to the Northern Dynasty for the demand of politics and military.
【作者单位】: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分类号】:K235;K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f;“魏伐百济”与南北朝时期东亚国际关系[J];历史研究;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文健;;南北朝时期朝贡关系对高句丽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房奕;;高句丽向北魏遣使与相互关系的变迁[J];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6年00期
3 刘文健;;高句丽与南北朝朝贡关系变化研究[J];东北史地;2010年02期
4 王志高;;韩国公州宋山里6号坟几个问题的探讨[J];东南文化;2008年04期
5 李俊方;;东汉南朝文献中所见高句丽称貊问题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6 拜根兴;;入乡随俗:墓志所载入唐百济遗民的生活轨迹——兼论百济遗民遗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石云涛;;3—6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9期
8 张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综述[J];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韩f;;百济与南朝的文化交流及其在东亚的意义[A];“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石云涛;;3—6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的利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韩f;;百济与南朝的文化交流及其在东亚的意义[A];黄帝文化研究——缙云国际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熊义民;公元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房奕;东亚国际秩序瓦解过程中的中古各国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3 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D];延边大学;2007年
4 韩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文健;高句丽与南北朝朝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宪霞;十六国北朝时期长安城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于春英;百济与南北朝朝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春香;试论百济与隋唐的政治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5 陈轩;魏晋南北朝时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D];复旦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东;;唐太宗与高句丽之战跨海战略——兼论海上力量与高句丽之战成败[J];史林;2011年04期
2 童岭;;六朝时期“东亚文明圈”民族关系研究的另一种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金震海;;朝鲜半岛新罗时期乡歌作品《彗星歌》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裕兴;;从海上交通看中国与百济的关系[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荣芳;;唐代史书对百济的记载与认识[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3 金锦子;;试论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新罗与百济的同盟关系[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4 拜根兴;;初唐将领王文度事迹考述——兼论唐与百济、新罗的关系[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5 金锦子;;试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拜根兴;;《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关联问题考释[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7 李宗勋;张暾;;7世纪前期的东北亚政治关系与白江之战[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拜根兴;;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子敏;;百济起源与夫余、高句丽无关[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10 罗宗真;;六朝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翠敏;百济堂演绎药店超市化[N];北京社会报;2005年
2 汪帆;“百济堂”低价进京[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黄国慧 通讯员 黄升模;“那里像世外桃源”[N];南宁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黄国慧邋实习生 肖飒 通讯员 黄升模 黄展佳;历史沧海掠一粟[N];南宁日报;2008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杨泓;中国南朝对百济佛教文化的影响[N];中国文物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杨翠敏;百济堂向虚高药价开炮[N];北京社会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方剑春;百济堂万元悬赏新店址[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记者 王璇邋通讯员 吕欣花;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N];南宁日报;2007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杨泓;中国南朝对百济佛教文化的影响[N];中国文物报;2009年
10 汤锡麟;平价药店又现京城[N];中国财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姜清波;入唐三韩人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D];延边大学;2007年
3 葛继勇;《续日本纪》所载赴日唐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赵英日;儒学思想对朝鲜半岛医学的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徐海准;《乐学轨范》唐部乐器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6 熊义民;公元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春英;百济与南北朝朝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郑大伟;百济遗民问题探析[D];延边大学;2010年
3 李春香;试论百济与隋唐的政治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4 张日善;百济与中国的关系[D];延边大学;2001年
5 姜清波;仕唐三韩人事迹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丁利民;百济武宁王陵中的南朝文化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于畅;黑齿常之考论[D];延边大学;2008年
8 崔山玉;试论六至七世纪中叶百济与倭关系[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毕晓晖;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政策[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88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8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