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与停滞之间: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苏共党建工作的退步
[Abstract]:In the 1950s and 1970s,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t was the period of rapid social change led b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the only political party in the Soviet Union, took a big detour in the past 30 years, turning from reform to stagnation in party building. Finally returned to the "left" old way, thus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the Soviet upheaval. The retrogres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past 30 years has left us a very profound less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K51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春苓;;苏联石油公司与能源外交[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2 赵东波;俄罗斯私有化改革评析[J];长白学刊;2001年01期
3 潘祥辉;;论苏联解体中的传播失灵因素——兼驳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雷丽平;今日俄罗斯“宗教热”的发展趋势[J];东北亚论坛;1999年04期
5 庞大鹏;俄罗斯政治学研究概论[J];东北亚论坛;2005年01期
6 王绍章;;冷战时期苏联的石油与天然气:效能和限度——俄罗斯石油:军事战中的效能[J];东北亚论坛;2006年02期
7 蒲国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维埃体制改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4期
8 宋慧献;;苏联舆论审查与版权法的畸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朱磊;;1961~2009年俄罗斯社会犯罪问题浅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05期
10 刘凡;新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研究评述[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倪稼民;;苏维埃:一个处于“套中人”地位的国家机构[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承就;古巴共产党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延长;后冷战时期俄罗斯的中东政策与个案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雪峰;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D];吉林大学;2011年
6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段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田猛;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焦应达;苏联法学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汤德森;重新认识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萌萌;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与“大跃进”的发动[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建辉;1991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时晓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信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宁;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能源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锋;苏联在罗马尼亚驻军研究(1944-1958)[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欣红;麦德维杰夫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廖邦标;统筹兼顾方法论研究[D];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11年
8 崔珩;国家安全观的转型[D];外交学院;2011年
9 戴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的思考[D];新疆大学;2011年
10 王庆树;新世纪俄罗斯应对美国军事威胁之举措评析[D];新疆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为人;;个人崇拜是专制体制的惯性——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J];书屋;2011年04期
2 陈为人;;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J];雨花;2011年09期
3 闻一;掌声与决议[J];领导文萃;1999年04期
4 李渤;王建新;;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政教关系[J];俄罗斯研究;2007年01期
5 ;克里姆林宫政治轶闻[J];文史参考;2010年15期
6 柳植;苏联“最后一个反党集团”出笼记[J];领导文萃;1999年03期
7 立香;;三位鲜为人知的苏联过渡领袖[J];文史天地;2010年12期
8 谢尔盖·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最富戏剧性的一天[J];报刊荟萃;2010年06期
9 李淑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书刊检查评议[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10 叶书宗;关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历史定位的研究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元宫;;战后苏联的政治斗争与改革趋向[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胜良;;苏共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演变及启示[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深化企业改革[C];1987年
3 黄宗良;;从民主民生问题看苏共政权之得失——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泽森;;根本原因在于无视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徐艳玲;;苏东剧变的全球化原因探析[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赵宏;;苏联剧变二十年再认识[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吴非;;苏联解体与媒体转型[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全景;;对苏联亡党亡国的几点思考[A];铁流2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新四军军部重建70周年、缅怀皖南事变死难烈士[C];2012年
9 亓成章;;苏联缘何解体?[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庆华;索尔仁尼琴与赫鲁晓夫[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许新 陈联璧 潘德礼 姜毅;理论上的失误对苏联民族问题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赫鲁晓娃谈俄罗斯重评斯大林等问题[N];北京日报;2007年
4 黄苇町;苏共亡党二十年祭[N];南方周末;2011年
5 谢尔盖·赫鲁晓夫 本报特约编译 李有观;赫鲁晓夫被解职的内幕[N];世界报;2010年
6 左凤荣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赫鲁晓夫研究及评价之新进展[N];北京日报;2010年
7 本报专稿 粟周熊;勃列日涅夫爱飙车 尼克松心有余悸[N];世界报;2009年
8 梁小民;谁是苏联的掘墓人[N];东方早报;2011年
9 于福坚;大国之殇:苏联解体背后的民族主义因素(下)[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王铁成 王铁军;朱可夫元帅秘密档案[N];中国档案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卿孟军;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共公信力形成与丧失的逻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吕瑞林;苏联重新斯大林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3 郭金月;美国苏联学的兴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海云;赫鲁晓夫时期文化“解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雷丽平;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与政教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6 冯佩成;苏联干部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宋永成;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悲剧[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克宁;苏共执政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王振海;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宗教政策及其影响(1985-199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爱茹;苏联二十年代的党内斗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舰;论苏共历次权力交接中的非正常因素及其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小梅;赫鲁晓夫的下台与美国的评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伟;威慑与妥协[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安小婉;中苏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比较与思考[D];厦门大学;2009年
5 魏宁;苏联外交与“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3-1975)[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6 潘茂娟;论弥赛亚与苏(俄)的兴衰[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庆忠;前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魏路璐;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看苏联软实力的兴衰(20世纪40-60年代)[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欢欢;苏联社会意识形态管控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杨彬;国际角色定位与苏联的兴衰[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190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9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