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与孙中山对植入党军体制的认知分析
[Abstract]:In the early 1920s, the Bolsheviks tried to export the party and army to the Kuomintang. This is not only a prescription for all kinds of dark spots in the party affairs and military work of the Kuomintang, but also a unilateral idea of turning the Kuomintang army into a single party with the help of political work and taking th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as the vanguard. The desperate KMT's decision to introduce the Party and army system is not only for the sake of self-redemption, but also for the wishful thinking of using the "barbarian" system and the "Yi" system to dissolve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country." Sun Zhongshan, who has experienced political hardships, has reserved a foreshadowing for the Kuomintang's military building model from division to morality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the Party and army. The KMT's party-army system, which originated from Russia, was introduced with alternative seeds of var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笔者主持的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民党军队政工体制的引入与变异之研究”(1924-194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512;K2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翔;李国兴;;主义治军、以党领军与以军控党——论1923-1926年国民党军队政工制度的引入与变异[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宪明;杨琥;;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张秋实;中共三大以后莫斯科召回马林原因探讨[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3 陈红民,魏兵兵;国民革命期间中共之宣传策略初探——以1923—1925年之《向导》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4 周良书;;中共创建时期党内的几次争论[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5 黄爱军;;试论“党内合作”的历史局限性——党内合作限制了中共对领导权的争取[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6 张同乐;;孙中山与苏俄关系论析[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7 王尤清;;民国前期南北地缘话语与政治演进[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8 卢玉华;;陈独秀与陈炯明关系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罗志田;以平常心见证历史时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肖u!;;共产国际与中共早期组织的筹建[J];北京党史;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冯昕;;瞿秋白与中共“四大”[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2 冯昕;;瞿秋白与中共“四大”[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3 张同乐;苏文珠;;论孙中山与苏俄关系[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贵福;;中共对孙中山与张作霖结盟的态度评析(1921—1925)[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永春;;蔡和森对创建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贡献[A];毛泽东研究2011年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宗华;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2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文治;鄂豫皖苏区道路:一个民众动员的实践研究(1920-1932)[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巴杰;民国时期的店员群体研究(1920-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向东;中共“一大”至“五大”党员队伍发展壮大的历史考察[D];郑州大学;2012年
8 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金富军;中共早期反帝理论与策略研究(1921-1925)[D];清华大学;2005年
10 杨会清;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春梅;国民党左派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孙亮;吴佩孚与苏联(1925-1927)[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陈志刚;广州大本营外交新陈代谢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孙鹏举;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进程和经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应忠;政党、动员与青年[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涵;1921-1927年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性质判定述论[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伍安;黄爱、庞人铨与湖南工人运动领导权的转移[D];湘潭大学;2011年
9 胡晓会;1921-1935年中共早期对外政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10 秦立凯;1923年蒋介石的苏联之行及其影响[D];天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利文;;北伐前后国民革命军的党代表制[J];民国档案;2007年01期
2 李翔;;国民党引入军队政工制度原因考[J];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02期
3 徐勇;20世纪中国“政党领军”模式的创立发展[J];历史教学;2005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家琪;;关于“停战协定”达成的时间问题[J];军事历史;1984年01期
2 张桂华;试析战后初期中国东北的三国四方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3 姚金果;珍贵的档案丰富的史料──《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评介[J];党的文献;1998年04期
4 李恒;;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何定在九月三日[J];共产党员;2010年19期
5 北婴;;国民党放弃对日索赔始末[J];共产党员;2011年08期
6 潘国琪;;三十年代国民党内法西斯主义的泛起及其原因初探[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7 王兰;斯里兰卡民族和解面临难题[J];当代亚太;1998年05期
8 唐小松;肯尼迪政府的“限蒋出笼”政策(1961~1963)[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3期
9 张杰;浅析战后初期苏联对中国东北政策的变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10 黄文娟;;没有硝烟的“战争”——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的美台关系[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石源华;;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2 罗敏;;中国关于战后越南问题的认知与实践(1942~1946)[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3 桑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4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任志飞;协调合作处理战后问题的范例[N];友报;2007年
2 林子;抗日战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王秋梅 杨跃进;一九四一年美国《租借法案》与中国[N];团结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未醉;加拿大华人社会内部的合作与冲突(1923-1999)[D];暨南大学;2006年
2 孙逊;美国华侨华人与台湾当局对其政策研究(1949-2002)[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鼎;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考量与台湾问题解决的历史大势[D];湘潭大学;2006年
2 荣卉;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与美蒋合流(1900-1928)[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朴根亨;大韩民国成立至新中国成立时期朝鲜日报对中国内战的报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孟令秀;关于对戴季陶《日本论》的一点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董春辉;戴季陶与本尼迪克特的日本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22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2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