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中世纪晚期公会议主义运动兴起及其实践探究

发布时间:2018-09-04 17:28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世纪晚期1409年比萨会议、1414-1418年康斯坦茨会议和1431-1449年的巴塞尔会议为研究对象,这三大会议在公会议主义指导下围绕着结束教会大分裂、根除异端和改革教会三大中心任务发展为一场公会议主义运动,对这场公会议主义运动进行系统梳理。 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主要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本文的写作价值。正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公会议主义运动兴起的沃壤。主要从14世纪中晚期的教会危机和公会议主义思想来源西个方面来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讲公会议主义运动前夜的公会议思想及其在比萨会议上的初试啼声。笔者分析了从13世纪公会议思想的出现到14世纪公会议主义的萌芽,冉到大分裂公会议作为现实可行途径提上具体议程,至1409年的比萨会议召开强调了对于异端教皇的处理须经由公会议的理念。 第三部分即公会议主义运动的高潮阶段:1414-1418年的康斯坦茨会议。在这一阶段公会议运动的主导指导思想是皮埃尔·戴依、札巴列拉和热尔松等的思想。在他们的努力推动及世俗君主国的配合下,康斯坦茨会议结束了分裂、处罚了异端,颁布了《勤政教谕》,公会议主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但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固定程序来处理教皇和公会议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 第四部分公会议主义运动至巴塞尔会议(1431-1449)达到鼎盛并逐渐走向衰败。在此,笔者主要关注巴塞尔公会议派主将库萨的尼古拉的以“和谐”、“同意”为核心的思想指导下教会改革取得的成果,对康斯坦茨会议及其指导思想的进步性。这触动了教皇的地位,教皇通过分裂公会议并施用各种外交技巧瓦解了会议。尼古拉等公会议派也转向了教皇派,公会议主义运动消弭下去。 在对各阶段公会议运动和及其指导思想的实践情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笔者对其进行简单的总结分析,并试图对其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ance Conference of 1414-1418 and the Basel Conference of 1431-1449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gregationalism, these three conferences revolve around ending the great division of the church. The three central tasks of eradicating heresy and reforming the church developed into a public meeting movement.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text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defines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and points out the writing value of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ain body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rise of public meeting movement. Mainly from the 14 th century church crisis and the western sources of Congregationism to analyze. The second part mainly talks about the thought of the public meeting on the eve of the public meeting movement and its initial singing at the conference of Pis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crete agenda from the emergence of the idea of the public meeting in the 13th century to the germin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public meeting in the 14th century. The Pisa Conference in 1409 emphasized the idea that heresy popes must be dealt with through public meetings.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stance Conference of 1414-1418. The leading ideas of the Congress movement at this stage were the ideas of Pierre Dey, Zabalera and Gersson. With their efforts and the cooperation of secular monarchies, Constance ended the division, punished heresy, promulgated the oracle of diligence, and put the doctrine of public meeting into practice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there is no fixed procedure for dealing with possible conflicts between the pope and the Commons. The fourth part of the Congress movement to the Basel Conference (1431-1449) reached its peak and gradually decline. Here, the author mai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achievement of church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harmony" and "consent", and the progress of Constance Conference and its guiding ideology. This touched the position of the pope, who broke up the Council by splitting it and using diplomatic techniques. Nikolay and others turned to the pope, and the concourse movement went on.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practice of the public meeting movement and its guiding ideology in various stages, 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it and tries to make an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 of i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5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路;解光云;;析论早期基督教“博爱”思想产生的背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汪效驷;试论西欧基督教文化的兴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王军;中世纪西欧政教之争原因简论[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4 石明培;略论景教在中国的活动与北京的景教遗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5 武建奎;;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衰落原因探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3期

6 陈丛文;;浅析中世纪西欧修道院的世俗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何志伦;周廷祥;;从亲属称谓看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1期

8 徐家玲;早期拜占廷的政教关系和查士丁尼的宗教政策[J];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06期

9 刘建军;查理大帝与“加洛林文艺复兴”[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2期

10 胡念邦;张凯;;耶稣是如何走向十字架的——与周楠本先生商榷[J];东方论坛;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5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6 于健;利奥·拜克论犹太教的本质[D];山东大学;2011年

7 朱碧波;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邵长虎;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廖丹;作为基本权利的居住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音;英国宪政建立的宗教原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施志杨;政治笼罩下的宗教纷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燕;基督教教会对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学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玲玲;山西近代天主教修道院建筑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阎亮军;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文化扩张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朱蕴;蒙田《随笔集》的政治哲学意蕴探微[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小燕;价值偶像的黄昏[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德硕;传教士与丁戊奇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木谢子;狄考文的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于穆铭;试析西欧中世纪的修道院经济[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22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22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c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