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核心价值体系——基于苏联的经验教训
[Abstract]:The Soviet Union establishe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 Lenin's time and played a directional role in ensuring the country's st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Unfortunately, Lenin's "Stalin model"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gradually separated, so that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could not be saved without reform. Gorbachev and Yeltsin reformed the rigid "Stalin model", but the orientation of the reform deviated fro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resulting in ideological confusion, political disorder, economic decline, and finally led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fter Putin came to power,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ussia,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was rebuilt, the popular support of Russia was condensed, and Russia was re-embarked on the road of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ractice enlightens us: the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spiritual cornerstone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s rejuvenation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when reform become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it cannot deviate from the correct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is is the correct direction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reform.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上海大学“211工程”三期项目“转型期中国民间的文化生态”的资助
【分类号】:K5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立红;白夜昕;;俄罗斯何以确立“以文化为导向的现代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1期
2 赵定东;“破”与“立”: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程与现状[J];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3 李明三,杨煌;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J];当代思潮;2001年03期
4 黎虹;关于原苏共基层党组织失信于民的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张树华;当代俄罗斯社会思潮透析[J];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06期
6 白晓红;普京的“俄罗斯思想”[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2期
7 周尚文,黄军甫;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俄罗斯政治思潮分析[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2期
8 李景阳;俄罗斯:社会结构与政治格局[J];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04期
9 王义祥;普京社会保障政策评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06期
10 庞大鹏;;俄罗斯的新政治战略[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定东,赵明;中俄中产阶层的比较与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3年03期
2 许新;普京道路的经济学分析[J];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01期
3 潘德礼,许志新;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考[J];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04期
4 王义祥;普京社会保障政策评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06期
5 李静杰;;试析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对抗[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01期
6 王立新;试析转轨以来俄罗斯的社会结构[J];今日东欧中亚;1999年05期
7 雷丽平;令人堪忧的俄罗斯人口问题[J];俄罗斯研究;2001年03期
8 李兴耕;亚夫林斯基及其领导的“亚博卢”党[J];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08期
9 Е.П.托尔卡诺夫斯基,刘伸;俄罗斯中产阶层的形成[J];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10 段启增,王丹;俄罗斯社会学家谈俄罗斯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宗良;;科学发展观同斯大林模式发展观的比较[J];探索与争鸣;2009年02期
2 刘锋;;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J];黑河学刊;2011年04期
3 徐春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J];考试周刊;2007年38期
4 陆南泉;;斯大林战后不思改革的原因[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3期
5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J];探索与争鸣;2009年12期
6 陆南泉;;不扬弃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J];探索与争鸣;2010年07期
7 姚建军;;试析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J];学理论;2010年23期
8 张梅;;浅析俄罗斯民族精神特质中的东正教因素[J];西伯利亚研究;2007年03期
9 韦定广;;“模式”的隐蔽逻辑——《从建构到失语——文化传统背景下的俄罗斯革命知识分子与斯大林模式》评介[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10 徐海燕;;中外学者论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周振国;汤德森;;斯大林的肃反运动与执政党建设问题的反思[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姚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发展道路的影响[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江苏省世界史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轩传树;;苏东剧变反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项佐涛;;历史中的观念与观念中的历史——国外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及其演变研究[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徐元宫;;苏联顾问与斯大林模式移植东欧[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 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陈之骅;我与苏联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梁小民;谁是苏联的掘墓人[N];东方早报;2011年
4 ;苏联解体原因剖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左凤荣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赫鲁晓夫研究及评价之新进展[N];北京日报;2010年
6 ;客观认识苏联史上的101个问题[N];北京日报;2011年
7 黄苇町;苏共亡党二十年祭[N];南方周末;2011年
8 湘潭大学 李开盛;走出政治改革的“苏联魔咒”[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刘伟;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官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鹤梅;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李庆华;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吕卉;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D];吉林大学;2010年
7 陈爱茹;苏联二十年代的党内斗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淇锋;斯大林外交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许丹丹;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3 胡江东;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对华援助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隋玲玲;论1956-1961年的第二次苏南论战[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戴建民;对苏共1957年六月事件的系统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鑫宇;苏联官僚特权阶层产生根源与危害探析[D];新疆大学;2009年
7 邓娟;波兹南事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潘茂娟;论弥赛亚与苏(俄)的兴衰[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雷薇薇;全球化视角中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彬;国际角色定位与苏联的兴衰[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238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3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