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英帝国史的研究是英国史学界,乃至世界史学界一个热点的问题,而英帝国的瓦解也同样备受学者的关注。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英国实力的衰退,英国在世界范围内也开始进入一种收缩状态,英帝国逐步走向瓦解,学者们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到帝国瓦解问题的研究。其中中东地区就是其中备受关注的地区之一。 就整个中东而言,埃及对于英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被称为是“大英帝国的生命线”,英国为确保能顺利通过苏伊士运河前往印度于1882年开始了对埃及的“暂时”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趁机将埃及纳为英国的“保护国”,战争结束后,在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压力下,于1922年给予埃及名义上的独立。到三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欧洲局势的紧张以及意大利向非洲的入侵,英埃于1936年签订条约,再次确认埃及的独立地位,但与此同时给予了英国在埃及驻军等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向英国显示出埃及在世界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英国本土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丘吉尔毅然决定抽出大量资源补给埃及。在战争进程中,当英国发现埃及的亲轴心国倾向威胁到英国的军事行动时,断然采取行动发动政变稳定住英国在埃及的基地。 那么,埃及对于英国是如此的重要,英国为什么会最终放弃埃及呢?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英国实力的衰退以及埃及民族主义要求成为研究的重点。英国实力的衰退使英国无力应对埃及的民族主义要求,只得做出妥协,而埃及政府在面临国内民众强烈要求并熟知英国实力下降的情况下,不愿向英国做出任何妥协,最终英国同意从埃及撤军,经过数年谈判,双方于1954年签订条约。 然而,在英埃关系中,学者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美国。而事实上,美国的外交政策对于英国从埃及的撤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在英国势力逐渐从中东衰退时伴随着的是美国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这也不禁使人们思考英国影响力的衰退与美国影响力的上升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从美国的战时外交文件来看,二战爆发后,随着英国在北非军事上的失利以及英国在埃及威望的下降,美国驻埃及的特使就考虑积极取代英国,希望借助战争的机会扩大美国在埃及的影响力和利益范围,而当英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后,美国又通过其他途径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战争后期罗斯福开始着手埃及的政策规划,然而罗斯福的逝世和冷战的爆发改变了美国的政策,为了应对共同的对手美国调整了对埃及的政策,支持英国在埃及的驻军和基地,尽管如此,美国并没有完全的无条件的支持英国,而是在支持英国的同时也向其施加压力,要求其在谈判中向埃及做出一定的妥协以维护埃及的稳定。 在冷战进程中,尽管英美在总体上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具体而言他们各自的打算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政策目标是防止苏联向中东渗透;维护中东的稳定,特别是解决阿以冲突;确保中东的石油能顺利的运往西方;而英国的政策目标除防止苏联的渗透外,更多的是希望维护英国在中东的威望,确保英国在中东国家的特殊地位,维系英帝国的存在。因此英美的目标必然会产生摩擦。在冷战激烈的时期,在英国的政策不至于影响到美国的战略目标的情况下,在美国自身无力承担而必须需要英国承担在中东的战略指责的条件下,美国能容忍英国的做法,而当英国的政策开始阻碍美国的战略目标的情况下,美国毅然坚决的向英国施加压力,迫使英国改变其政策。这也是英国最终从埃及撤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鉴于美国外交政策对于英国的重大影响,对此进行全面分析,不仅能还原历史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对英美特殊关系的一次剖析。在同盟的背后,两国也存在着复杂的斗争。此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而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解决美国外交出现的这种断层现象。即人们往往都认为美国在中东是支持英国政策的,为什么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其态度有了质的转变?英美之间虽然在二战和冷战中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战略,但两国又各有其独自的目的。美国和英国争夺埃及由来已久。只是这种争夺一直处于一种亚显现状态。美国渐进的扩大自身在埃及的影响。但美国政策和英国政策产生冲突的时候,美国没有坚决的反对英国,但也没有采取维持英国在埃及利益的政策。由于冷战的限制,美国在非根本利益问题上不可能公开开罪于其盟友。因此美国之前的这种渐进式的取代英国的政策也就很容易被忽视。本文就是找出这种渐进式的美国政策目标。通过这些分析也告诉我们,美国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所采取的态度是两国关系演变以及两国政策目标的一个必然结果,它并不出乎我们的意料。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71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丽萍;万隆会议与中埃建交[J];阿拉伯世界;2000年03期
2 李秀珍;从经济角度看巴勒斯坦的建国努力[J];阿拉伯世界;2000年04期
3 王有勇;现代中埃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前瞻[J];阿拉伯世界;2001年01期
4 戴晓琦;埃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及特征(上)[J];阿拉伯世界;2003年01期
5 毛文莉;从国际法看巴勒斯坦建国[J];阿拉伯世界;2003年03期
6 孙德刚 ,赵伟明;中东棋盘上的伊拉克战略地位浅析[J];阿拉伯世界;2003年05期
7 周士新;美国“整合”中东政策及其困境[J];阿拉伯世界;2004年01期
8 李卫华 ,焦玉奎;美国中东政策的缘起——罗斯福对战后中东的构想及其影响[J];阿拉伯世界;2004年05期
9 王侠;时代变迁中的沙特阿拉伯——9·11的后沙特内政外交[J];阿拉伯世界;2004年05期
10 张熠;从第三次中东战争看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J];阿拉伯世界;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车效梅;;中东国家的教育:发展和局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娟娟;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滕帅;追寻缓和:英国与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曹华;巴勒斯坦—以色列水争端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韩晓东;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延长;后冷战时期俄罗斯的中东政策与个案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9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魏雪梅;冷战后中美对非洲援助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祁远;阿拉伯共产主义运动初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蓓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能源外交[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西仁塔娜;海湾合作委员会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立;影响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顺;海合会国家对美、中外交政策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丹;《古兰经》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静;英国与《澳新美同盟条约》(1945-1952)[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雪;苏联中东政策的调整及实践(1954-1956)[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
本文编号:
2263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6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