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帝俄晚期(1870-1917)在美俄国政治侨民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0 16:07
【摘要】: 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国,革命者侨居国外进行革命活动是反对专制政体和资本主义的形式之一。帝俄晚期在美国的俄国政治侨民经历了民粹主义阶段和马克思主义阶段。在后一阶段,在美国的各个俄国政治派别中布尔什维克侨民占有了绝对优势。布尔什维克侨民很好的展现了美国作为俄国革命“国外作战基地”的重要作用。孟什维克等其它政治派别也纷纷在美国出版刊物,成立组织,俄国各政治派别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美国的俄国政治侨民通过各种方式为俄国的革命提供了宝贵的支援,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同时也为国际互助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二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俄国侨民历史发展中以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为历史使命的一环的终结。 全文包括六部分: 第一部分,追溯第一批移民以及第一批俄国移民何时到达美洲、他们是什么人;俄国政治移民的现象肇始于何时的问题:并把帝俄时期俄国政治侨民现象划分为三个阶段,指出,帝俄时期在美国的俄国政治侨民经历了以民粹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两个阶段。 第二部分,十九世纪末期在美国的俄国政治侨民及其活动。侨居美国的俄国政治侨民经历了民粹主义阶段和马克思主义阶段的斗争与交替过程。这一时期俄国政治侨民为数不多,主要是民粹主义者。俄国政治侨民的民粹主义色彩在其后景发展中逐渐的减褪了,1890年代初,社会民主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三部分,布尔什维克侨民在美国的活动。1905-1907年革命之后,去往美国的俄国政治侨民开始有了大规模的特征,从那时起各个政治派别的代表齐集美国,其中以布尔什维克侨民的影响和威信最大。布尔什维克通过各种活动很好的发挥了“国外作战基地”的作用。 第四部分,孟什维克等其他俄国主要政治派别在美国的活动。在美国能找到俄国国内的几乎所有政党、政治派别的影子。他们在与布尔什维克斗争的同时,也努力扩大自身的影响。但是由于经费短缺、理论主张不符合普通侨民口味等等原因,大多影响不大。 第五部分,这一时期俄国政治侨民对美国以及俄国产生的影响。这一时期在美国的俄国政治侨民主要是为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俄国革命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援,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也是俄国侨民历史发展中,以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为历史使命的一环的终结。俄国政治侨民对美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影响不大。 第六部分,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侨民的回国历程及其影响。二月革命胜利后,美英等国担心俄国革命侨民回国,会使布尔什维克力量得到加强,从而有迫使盟友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协约国的力量的危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更不愿看到社会主义分子的回流,于是两方设法阻挠俄国革命精英回国。然而这阻挡不了革命志士重回故土的脚步,到1917年3月,几乎所有在外的俄国政治侨民都返回了祖国。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截取了帝俄晚期一个史学界较少关注的特定群体——在美国的俄国政治侨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群体在美国的活动的研究,佐证了这一时期在俄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美国作为俄国革命者开辟的“国外作战基地”,对俄国革命起到的重要作用,弥补了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51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丽华;;从《飘》看美国早期的女性主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2 矫晓娇;;“灵”与“肉”的存亡——浅议海明威与伦敦笔下“硬汉”形象差别[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3 王利文;;当代美国妇女运动衰落的社会文化背景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周艳;;论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与英语学习[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夏昌奇;;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大众媒体与宗教[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4期

6 王河江;张宏萍;任平;刘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的主要组织[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孙虹瑞;姜捷;;浅谈清教文化留给美国的烙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6期

8 刘洪文;;向我征税[J];意林;2011年16期

9 王宏德;;假如历史回到原点——读《美利坚帝国成长三部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10 马志红;;《马丁·伊登》:美国社会的写真[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绍玺;;透过《勿失良辰》看美国社会的婚姻和家庭冲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靳贵珍;;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发展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陈许;;评托尼·莫里森及其创作[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杨光富;;美国“八年研究”的贡献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赵明利;;定义“典型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胡佩诚;;中国家庭夫妇关系与暴力的调查[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7 汪段泳;;想象中的帝国与帝国的想象——从“帝国电影”中看美国霸权外交的社会民意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杨瑞明;;跨越数字鸿沟:美国的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平;;美国左派的当前重建及其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建设的启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10 王荣;余小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多元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A];全国第八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昝爱宗;《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N];南方周末;2004年

2 本报记者 王雪;点评美国社会学发展历程[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余昭平;老人到了海外怎样入乡随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丁元竹;志愿精神与慈善传统[N];桂林日报;2005年

5 杨川梅;“占领华尔街”戳中了美国社会痛处[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詹鸣;美国社会保障体系扩展三维视线[N];中国人口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肖连兵;从“四多”看当今美国社会(上)[N];光明日报;2006年

8 张玉枝;发达的美国社会募捐业[N];中国社会报;2003年

9 大卫·布鲁克斯 王雪 编译;美国社会文化处于修复期[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王振华;美国社会保险体系面临难题[N];中国保险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疆;为何星火难以燎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林;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的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齐泽旭;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施娟;裨治文与他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D];浙江大学;2005年

5 郭九林;美国禁酒运动的历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谈丽;小阿瑟·施莱辛格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张惠玲;当代美国政治中的新基督教右翼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林莉;论菲利普·罗思后期小说的历史解读与文学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9 王恩铭;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一嬉皮士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王磊;布什反恐话语分析[D];外交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迪;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权利理论评析[D];新疆大学;2008年

2 宋林丽;美国“城市老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程昌;高等教育第三类模式[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华;美国失业保险法制度的历史考察及经验借鉴[D];山西大学;2008年

5 徐媛媛;新保守主义对美国道德教育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明生;美国犹太传统教育历史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徐洁;奥尔科特《小妇人》中反映的美国文化传统[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关晓燕;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白人妇女就业刍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颖珏;杨百翰时期美国摩门教会印第安人政策研究(1851-1857)[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高帆;英美禁酒外交战研究(1920-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88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388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6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