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美国与埃维昂会议

发布时间:2019-06-13 14:51
【摘要】: 1933年希特勒上台伊始便开始了他的排犹暴行,企图建立一个纯粹的日耳曼人国家,由此纳粹颁布一系列反犹立法,德国52.5万犹太人逐渐被剥夺了政治、经济和基本的公民权利,处境急剧恶化,实际上沦为无国籍的难民,这便产生了德国犹太难民问题。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又有19万犹太人成为难民,局势急转直下,德国(包括奥地利)犹太难民危机全面爆发。1938年7月,来自于欧洲、美洲、大洋洲32个国家的代表云集法国埃维昂,召开了一次旨在解决难民危机的国际会议。该会议由美国罗斯福总统发起倡议,会后成立了一个政府间难民事务委员会,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埃维昂会议的全面描述,考察美国从该会议的策划、筹备到会议的进程、结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美国在二战前夕的难民政策和外交战略。 全文共三章: 第一章介绍了埃维昂会议的历史背景。首先回顾1938年以前德国难民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然后叙述了以英、法、美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对德国犹太难民问题的态度和对策,一方面论述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对该问题的解决收效甚微,进而揭示原因;另一方面概述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难民政策以及对德国犹太难民问题的旁观者态度。最后论述成为埃维昂会议直接原因的1938年德国(包括奥地利)犹太难民危机的全面爆发。 第二章首先论述了美国国务院发出倡议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进而揭示美国召开埃维昂会议的深层次原因。然后讲述美国政府对埃维昂会议的筹备过程,其中包括与会代表的任命和难民事务总统委员会的成立,以及美国为了促使会议如期召开而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方面的努力。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埃维昂会议的过程、结果及影响。重点论述美国代表梅隆·泰勒是如何突破来自于英国和拉美国家两方面的障碍从而最终建立政府间难民事务委员会的。最后深入探讨了埃维昂会议的成与败、得与失以及会议主导者美国所进行的创造性尝试。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造成埃维昂会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美国难民政策的两面性,美国处理国际难民问题更着重于政治考虑而不是人道主义关注,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埃维昂会议又在很多方面具有独创性。
[Abstract]:When Hitler came to power in 1933, he began his anti-Semitic atrocity in an attempt to establish a pure Germanic state. As a result, the Nazis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anti-Semitic legislation. 525000 Jews in Germany were gradually deprived of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basic civil rights, and their situation was rapidly deteriorating. In fact, they became stateless refugees, which gave rise to the problem of German Jewish refugees. Germany annexed Austria in March 1938. Another 190000 Jews became refugees, and the Jewish refugee crisis broke out in Germany (including Austria). In July 1938, representatives from 32 countries from Europe, the Americas and Oceania gathered in Evian, France, to hold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imed at resolving the refugee crisis. The meeting was initiated by President Roosevel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llow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on refugees, but no substantial progress was mad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the Evian meet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planning of the conference, the prepar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he meeting, and the results, and reveals the refugee policy and foreign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II. The full text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Evian Conference.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erman refugee problem before 1938, and then describes the attitud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epresented by Brita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wards the German Jewish refugees problem. On the one hand, it discuss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alliance manipulated by Britain and France has little effect on solving this problem, and then reveals the reasons; on the other hand, it summarizes the American refugee policy in this period and the onlookers' attitude towards the German Jewish refugees problem.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outbreak of the Jewish refugee crisis in Germany (including Austria), which wa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Evian meeting in 1938. The second chapter first discusse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initiative issued by the State Depar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n reveals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 the convening of the Evian Confer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then describes the U. S. government's preparatory process for the Evian Conference, including the appointment of delegat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esidential Commission for Refugees, as well as a series of diplomatic efforts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facilitate the meeting as scheduled.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results and influence of the Evian meet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American representative Mellon Taylor broke through obstacles from both the United Kingdom and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lead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on refugees. Finally, the success and defeat of the Evian Conference, gains and losses, as well as the creative attempts made by the United States, the leader of the Conference, are discussed in depth. Through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Evian Conference failed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goal is the dual nature of the American refugee policy. The United States focuses more on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than humanitarian concerns in dealing with international refugees, while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the Evian Conference is original in many aspects.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712.52;K1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青;美蒋非法条约威胁了亚洲的和平[J];世界知识;1954年24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驻老挝经济文化代表团驻地事件的声明[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64年10期

3 方连;;“九秘”生涯——王莹和谢和赓在美国[J];世界博览;1989年05期

4 阿正;;阿甘的命运及其眼中的美国[J];博览群书;1996年08期

5 关一;用战俘交换钱学森[J];文史博览;2005年09期

6 鲁静;罗斯福时期的美国与世界裁军会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李小宝;;谁在扶持美国的严肃艺术[J];中国美术馆;2005年03期

8 侯典芹;;论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的多重目标[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Owen Clegg;乐怡;;美国计划把北极熊列为濒危动物[J];疯狂英语(中学版);2007年04期

10 白建才;;论冷战期间美国的大战略体系[J];唐都学刊;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一飞;;美国INTERNET的密码政策展望[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2 温恒福;;“斯密斯—休斯法”的颁布及其对美国一战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萧鸣政;陈小平;;美国联邦政府人才评价的评析与启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苏英;吴灼亮;曲婉;;美国创新政策发展趋势及其启示[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5 苏英;吴灼亮;曲婉;;美国创新政策发展趋势及其启示[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其荣;蒲玉梅;;美国的中东政策与中东民族-国家关系发展态势[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叶露;董丽娴;郑晓云;王虹;马娜;陈玲;;美国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分析与思考[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孙士海;宋华明;;美国大学自治的制度保障探析及启示[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曲正伟;;美国缩减班额计划的实践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王志华;苏祖勤;;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美国政府职能调整及其启示——以美国联邦政府为例[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茹晴;美国政府如此配置资源[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2 黄勇;由“联想事件”而来的联想[N];中国贸易报;2006年

3 刘友存;对外国钢铁产品的依赖威胁美国安全[N];中国冶金报;2007年

4 王婷;通过磋商解决中美知识产权纠纷[N];中国证券报;2007年

5 黄力颖;镜子遮天蔽日减缓温室效应[N];东方早报;2007年

6 张介岭;美国多方探寻替代能源资源[N];经济日报;2007年

7 杨宁;1300万:选择性遗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谢靓;“美国政府目光应放长远些”[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王振华;美国政府在住房市场的作用 帮助低收入家庭获得住房[N];中国社会报;2006年

10 记者 管亚东 黄青山;美国商品中心有望落户深圳[N];深圳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长木;论美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D];吉林大学;2004年

2 燕玉叶;购买“和平”:冷战后美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D];复旦大学;2008年

3 冯晓玲;美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颖;美国公共产品供给演进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5 王计昕;美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樊为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钟健平;美国外交与安全智囊机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张杨;冷战与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945—1969)[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沈国麟;控制沟通[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马先仙;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晓莉;美国对外援助中的民间志愿组织[D];外交学院;2006年

2 张伟涛;“新帝国主义”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芳;中美能源合作探析[D];暨南大学;2006年

4 张彩云;门户开放:20世纪上半期美国扩张战略的历史轨迹[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静;花旗银行近代在华活动与美国政府的关系探析(1902-1929)[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晨曦;论美国对玻利维亚政策(1952-1964)[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董丽君;论美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谢恩平;美国的《信息自由法》与媒体[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冯速;冷战后美国大战略下的东亚政策解读[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高美华;论当代美国国际法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98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98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a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