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消灭富农阶级问题

发布时间:2019-07-14 19:50
【摘要】: 本文通过对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中消灭富农阶级的原因、方式和实施结果的考察,指出苏联消灭富农经济存在时间上过早、方式上过激等弊端,并由此得出重要启示。 全文由前言、正文、注释、结束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20年代中期富农经济的特点。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富农阶级与十月革命以前的富农阶级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绝大多数是依靠有利的农业政策、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而发家致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拥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技能、他们懂得市场,善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安排自己的生产,这是一笔不小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第二章通过论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和“全盘集体化”这两大思想理论基础的形成,以及“粮食收购危机”这一导火线事件的缘由,来阐述富农流放政策产生的背景。斯大林认为,为了确保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就要推进世界革命以打破国际资本主义的封锁,就要高速发展国家经济,就必须实现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构关系,而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是核心问题。他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全盘集体化。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斯大林以运动中出现了“日益增大的反富农巨浪”为依据,提出剥夺富农,并宣布:从限制富农剥削趋向的政策过渡到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使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掉了,而且消灭的不仅仅是富农,也殃及了中农和贫农。可以说,1928年发生的“粮食收购危机”是引起政策转变的导火线。 第三章阐述消灭富农的分类及消灭富农的方式,富农流放政策的实施,以及消灭富农的人数。并从饥饿现象的产生、特殊移民的居住医疗卫生条件、教育条件等问题人手,对富农流放过程中的生活条件进行分析、介绍。由于富农流放政策的出台稍显仓促,也没有相应健全的体制保证流放政策的实施,一些条例在地方也没有完全落实,这不仅造成了流放过程中的一些人员死亡,也给一些富农的后代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第四章对消灭富农阶级问题进行总体评价与总结。由于不加区别地消灭富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剧和扩大了农村的阶级矛盾。苏联消灭富农经济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必须按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阶级斗争,科学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对待和改造富农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512.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志华;试论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富农问题[J];世界历史;1994年04期



本文编号:2514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514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c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