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奖赏提示对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

发布时间:2017-10-12 07:06

  本文关键词:奖赏提示对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


  更多相关文章: 奖赏提示 奖赏效应 自我面孔识别优势 意识和无意识


【摘要】:近年来,“自我”和“奖赏”分别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有关“自我是否建立在奖赏之上”这一问题也备受心理学家们的热切关注。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金钱和面孔刺激为材料,考察高低奖赏的意识和无意识加工影响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特性和神经机制,并进一步探讨自我相关性加工和奖赏加工的内在关系。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考察奖赏提示对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影响,即先采用100元的人民币(同尺寸的白纸为对照刺激)诱发被试的奖赏动机,然后在被试判断不同面孔刺激(自我、朋友和陌生人面孔)的朝向时记录其ERPs;实验2考察意识和无意识的奖赏提示对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影响,即先通过阈上和阈下呈现高低面值的人民币(100元和20元)诱发被试的奖赏动机,然后在被试对先后呈现的不同面孔刺激进行口型一致性判断时记录其ERPs。实验1发现,自我相关性信息和奖赏信息交互影响自我面孔识别的晚期阶段,奖赏提示下的自我面孔诱发了更大的P3和LPP(450-600ms)平均波幅。实验2发现,面孔识别中N2的平均波幅受到自我相关性和奖赏价值的交互影响,高奖赏提示下的自我面孔诱发了更大的N2平均波幅;P3的平均波幅受到自我相关性、奖赏的价值和呈现方式的三者交互影响,有意识的高奖赏提示下的自我面孔诱发了更大的P3平均波幅;LPP的平均波幅受到自我相关性和奖赏呈现方式的交互影响,有意识的奖赏提示下的自我面孔诱发了更大的LPP平均波幅。结果表明,自我相关性加工与奖赏加工密切相关,奖赏提示能有效促进自我面孔识别优势。而且,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出一种特定的时间特性。在面孔识别的早期阶段,自我相关性信息和奖赏信息并没有交互影响自我面孔的识别。而在晚期阶段,自我相关性都分别与奖赏价值和奖赏呈现方式交互影响了自我面孔的识别;更重要的是,奖赏呈现方式还调节了奖赏价值与自我相关性对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交互影响。总之,自我相关性加工和奖赏加工存在交互作用,且这种交互作用符合“自我与奖赏的平行加工模型”。
【关键词】:奖赏提示 奖赏效应 自我面孔识别优势 意识和无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文献综述11-21
  • 1.1 自我参照加工与自我参照效应11-14
  • 1.1.1 自我参照的相关概念11-12
  • 1.1.2 自我参照效应的神经机制12-13
  • 1.1.3 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因素13-14
  • 1.2 自我面孔识别优势14-16
  • 1.2.1 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概念14
  • 1.2.2 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14-15
  • 1.2.3 自我面孔识别的时间进程15-16
  • 1.3 奖赏加工与奖赏效应16-18
  • 1.3.1 奖赏的相关概念16
  • 1.3.2 奖赏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16-17
  • 1.3.3 意识和无意识条件下的奖赏效应17-18
  • 1.4 自我与奖赏的关系18-21
  • 1.4.1 自我与奖赏重叠的神经网络18-19
  • 1.4.2 自我与奖赏的关系模型19-21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21-25
  • 2.1 问题提出21-22
  • 2.2 研究意义22-25
  • 3 实验1奖赏提示促进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时间特征25-41
  • 3.1 目的与假设25
  • 3.1.1 目的25
  • 3.1.2 假设25
  • 3.2 方法25-28
  • 3.2.1 被试25
  • 3.2.2 实验设计25-26
  • 3.2.3 材料26
  • 3.2.4 实验程序26-27
  • 3.2.5 脑电记录和分析27-28
  • 3.3 结果28-36
  • 3.3.1 行为结果28-29
  • 3.3.2 ERPs数据29-36
  • 3.4 讨论36-41
  • 4 实验2意识和无意识的奖赏提示对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影响41-57
  • 4.1 目的与假设41
  • 4.1.1 目的41
  • 4.1.2 假设41
  • 4.2 方法41-44
  • 4.2.1 被试41
  • 4.2.2 实验设计41-42
  • 4.2.3 材料42
  • 4.2.4 实验程序42-43
  • 4.2.5 脑电记录和分析43-44
  • 4.3 结果44-53
  • 4.3.1 行为结果44-45
  • 4.3.2 ERPs数据45-53
  • 4.4 讨论53-57
  • 5 总讨论57-64
  • 5.1 奖赏提示对大脑神经反应的影响58-60
  • 5.1.1 不同价值的奖赏提示对大脑神经反应的影响58-59
  • 5.1.2 意识和无意识的奖赏提示对大脑神经反应的影响59-60
  • 5.2 自我面孔的识别优势60-61
  • 5.3 奖赏提示调节自我面孔的加工61-64
  • 6 结论64-65
  • 参考文献65-75
  • 附录75-79
  • 后记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小虎,罗跃嘉,魏景汉,王国锋;面孔识别的认知模型与电生理学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2 李清;王晓辰;;关于“面孔识别”的模块性的理论探讨[J];心理研究;2008年04期

3 赵瑞芳;胡溥;;面孔识别中跨种族效应的形成及对策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7期

4 隋雪;李平平;张晓利;;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识别的差异[J];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5 杨红升;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6 李琰琰;钱秀莹;;面孔识别真的具有特殊性吗?[J];人类工效学;2006年02期

7 杨红升;黄希庭;;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6期

8 周国梅;张璐然;曾伟贤;;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9 刘凌;杨丽珠;;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刘华孝;周国梅;;面孔识别的整体/分析加工研究范式[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苓;陈旭;;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赵荣华;王争艳;;婴儿面孔识别的发展及其机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宋江宁;王韵琦;张力;;自我面孔识别中的视野优势[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李怡娜;兰继军;;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屈塬;;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功能偏侧化[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晶晶;;维吾尔族大学生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刘一;韩世辉;;人身威胁对内隐自我面孔识别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昱;高湘萍;;双胞胎自我面孔识别:个案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贾z严,

本文编号:1017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17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3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