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反思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心理治疗 赋权 社会建构
【摘要】:女性主义心理治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它认为女性、有色人种、同性恋者、穷人、残疾人等边缘人的沉默的声音里其实饱含着伟大的智慧,所以它不仅仅去倾听那些被主流文化定义为“他者”的声音与经验,还要赋予他们权力。女性主义心理治疗在社会与文化现实的框架下来审视人类的经验,并且关注导致这些现实背后的权力关系,倡导人们参与社会变革,促进权力的平等与社会发展。女性主义心理治疗自产生之初就蕴含着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女性主义心理治疗背后的后现代内涵,并且梳理其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女性主义心理治疗强调人格并没有定型,是一种变化着的、社会建构的产物;反对现代心理治疗将心理失调看作是仅属于个体本身的心理特征,认为要结合社会情境来看待问题;主张心理治疗首要的目的是建立女性主义意识和赋权,让女性了解到自己目前的处境与社会大环境有关,意识到改变的必要;尊重女性的经验,建立平等的治疗关系;承认所有适合于问题的治疗方法,倡导多元方法论。女性主义心理治疗对现代心理治疗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促进了心理治疗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女性主义心理治疗丰富了心理治疗的理论,为心理治疗开拓了崭新的视野,但依然存在其局限。目前对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它依然没有跳出心理学的二歧视野。其次,女性主义心理治疗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一种社会呐喊上,本身的心理学理论并不够完备与强大。第三,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治疗效果更多是来自治疗师在临床上积累的经验,因此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有效性问题常常受到诟病。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心理治疗 赋权 社会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09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英文摘要3-9
- 1 引言9-12
- 1.1 文献综述9-11
- 1.2 问题的提出11-12
- 2 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孕育与生成12-22
- 2.1 社会背景12-15
- 2.1.1 对父权制文化的反叛12-14
- 2.1.2 女权主义运动14-15
- 2.2 哲学准备15-18
- 2.2.1 女性主义哲学15-17
- 2.2.2 后现代主义哲学17-18
- 2.3 心理学背景18-20
- 2.3.1 精神分析心理学18-19
- 2.3.2 人本主义心理学19-20
- 2.3.3 格式塔心理治疗20
- 2.4 兴起与发展20-22
- 3 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22-30
- 3.1 人性观:人是一种社会建构22-26
- 3.1.1 人性的特征22-23
- 3.1.2 性别观23-24
- 3.1.3 人的发展24-26
- 3.2 疾病观:疾病不仅是个人的问题26-30
- 3.2.1 个人即政治26-27
- 3.2.2 痛苦的原因:失权27-28
- 3.2.3 症状是一种应对手段28-29
- 3.2.4 诊断观:反对标准化诊断29-30
- 4 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基本内涵30-42
- 4.1 治疗的目标:赋权从而促进社会转变30-33
- 4.1.1 女性主义意识30
- 4.1.2 赋权及其四个维度30-32
- 4.1.3 治疗是为了改变而不是适应32-33
- 4.2 治疗关系:从权威指导到平等合作33-35
- 4.2.1 价值揭露33-34
- 4.2.2 平等的治疗关系34-35
- 4.3 治疗方法:倡导多元方法论35-36
- 4.4 治疗的技术36-39
- 4.4.1 性别角色分析与性别角色介入36-37
- 4.4.2 权力分析与权力介入37
- 4.4.3 自我肯定训练37-38
- 4.4.4 重新架构或重新定义38
- 4.4.5 自我揭露38
- 4.4.6 觉察差异38-39
- 4.4.7 阅读治疗39
- 4.4.8 社会运动39
- 4.5 治疗的过程39-42
- 5 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评价42-46
- 5.1 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贡献42-44
- 5.1.1 开拓了心理治疗的视野42-43
- 5.1.2 颠覆了生理决定命运的性别偏见43
- 5.1.3 丰富了心理治疗的方法43-44
- 5.2 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局限44-46
- 5.2.1 依然没有跳出心理学的二歧视野44
- 5.2.2 更多的是呐喊,缺少完备的理论44
- 5.2.3 治疗的有效性没有经过严格评估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3
- 附录53-54
- 后记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峰;;进化与社会建构:两种视界的比较[J];哲学研究;2006年05期
2 大卫·布鲁尔;郑玮;蔡仲;;社会建构拒斥科学吗——三万英尺上空的相对主义[J];江海学刊;2007年05期
3 弗朗西斯科·德利奇;陈源;;记忆与遗忘的社会建构[J];第欧根尼;2006年02期
4 付宝艳;杨贵芳;;网络文学的体育社会建构:理论与案例[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5 李宏伟;;时间观念的源始发生及其社会建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年05期
6 吴建清;;哲学视阈中的话语分析与社会建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汪航;合作学习认知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8 徐碧辉;;美与和谐及其社会建构[J];哲学动态;2007年10期
9 郑晓松;;技术自主还是社会建构: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再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2013年02期
10 埃里克·布莱多;叶晓璐;;学习的社会建构[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天津师范大学 韩志明;敬业精神的社会建构[N];光明日报;2013年
2 于海波 王颖;科学文化的时代解读[N];吉林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韦晓康;身体、符号与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体活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何修良;公共行政的生长[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蒙;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差生”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丽;渤海溢油事件的社会建构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徐逸菲;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晓琳;中国女性身体建构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郑小虎;仪式:象征符号与社会建构的探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陈s,
本文编号:1056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5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