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对时距知觉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对时距知觉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数字 心理表征位置 时距知觉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摘要】:数字与时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数字与时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对时距知觉的影响,其影响方式一般表现为大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长和小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短。对这种影响形式的解释主要来自于量值理论(a theory of magnitude),认为产生这种影响形式的原因为数字与时间背后共同的量值基础产生的作用。但还存在另一种理论假设,即隐喻理论(metaphor theory),该理论认为我们对数字的认知加工往往以心理数字线(mental number line)的形式进行,同时对时距的知觉加工也往往以类似于MNL形式的心理时间线(mental time line)进行,这表明数字对时距知觉的影响可能也来自于背后的心理表征位置一致性的作用。以往研究都未曾系统探讨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在数字与时距知觉二者之间的作用,且van Dijck和Fias(2011)发现数字的心理表征可能存在两种表征方式,长时记忆的表征方式和短时记忆的表征方式。长时记忆的表征方式是指小数字表征在心理空间左侧和大数字表征在心理空间右侧,这种表征方式是自动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短时记忆的表征方式是指数字可以表征在心理空间的任意位置,但也具有序列性,这种表征方式是需要意志努力的,且具有暂时性。若数字对时距知觉的影响是由于其背后的心理表征位置的作用,那么当数字以长时记忆的表征方式进行表征时,表现为量值的影响;当数字以短时记忆的表征形式进行表征时,表现为位置对时距知觉的影响。二者都可以表现为表征在心理空间左侧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短和表征在心理空间右侧的数字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长。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改自van Dijck等人(2011)的实验范式,采用时间知觉任务为二分判断任务,通过2个实验来进行探讨。实验1中,采用空间数字序列的形式,通过操纵数字在工作记忆中的空间位置(左、右),考察数字所处的空间序列位置对其时距知觉的影响。实验包含三个阶段,分别为数字空间编码阶段、时间分辨阶段和提取比较阶段。实验结果发现,表征在工作记忆左侧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短和表征在工作记忆右侧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长。表明数字暂时性的空间表征方式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起着作用。但被试对大数字和小数字的呈现时间的知觉判断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实验2中,由于实验1中不仅对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进行了编码,且在时距判断的同时对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也进行了提取。这样,为了探讨数字在工作记忆中位置的提取是否是有效产生实验1结果的必要条件,我们取消分类判断任务中的go-nogo条件设置,即要求被试对所有的目标数字的呈现时间进行判断,结果发现数字的空间序列位置并不没有对其呈现时间产生影响,被试对大数字和小数字的呈现时间的知觉存在着明显差异,表现为大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长,小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短。这表明在对时距进行知觉判断时,若未对数字在短时记忆表征中位置的激活,则其暂时性的表征位置并不对时距知觉产生影响,仅仅自动激活数字长时记忆的表征方式,继而仅表现为大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长,小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短。通过2个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影响个体对其呈现时间的判断,具体可以表现为表征在心理空间左侧的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短和表征在心理空间右侧的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长。且这种影响方式可能通过数字的两种心理表征方式,即长时记忆的表征方式和短时记忆的表征方式。
【关键词】:数字 心理表征位置 时距知觉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研究背景10-20
- 1.1 数字与时间的关系10-11
- 1.2 数字与时间关系的理论解释11-15
- 1.2.1 量值理论12-13
- 1.2.2 隐喻理论13-15
- 1.3 数字心理表征的可变性15-18
- 1.3.1 跨文化的差异16
- 1.3.2 具体任务情境下的差异16-18
- 1.4 影响数字与时间关系的因素18-20
- 1.4.1 注意18
- 1.4.2 记忆18-20
- 2 问题提出20-22
- 2.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20-21
- 2.2 研究设想21-22
- 3 实验22-28
- 3.1 实验 122-25
- 3.1.1 目的22
- 3.1.2 方法22-23
- 3.1.3 结果与分析23-25
- 3.2 实验 225-28
- 3.2.1 目的25
- 3.2.2 方法25
- 3.2.3 结果与分析25-28
- 4 总的讨论28-32
- 4.1 数字在短时记忆位置表征激活条件下对时距知觉产生影响28
- 4.2 数字短时记忆位置表征的激活需要进行提取,,进而对时距知觉产生影响28-29
- 4.3 数字短时记忆位置表征不激活条件下,表现为数字量值对时距知觉的影响29
- 4.4 数字心理表征位置影响时距知觉的机制29-30
- 4.5 研究的创新与意义30-31
- 4.6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31-32
- 5 结论32-33
- 6 参考文献33-36
- 致谢36-37
- 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向阳;论心理表征及其规律对教学的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雷怡;贾红桃;张婷;李秀珊;李红;;儿童对假装中的心理表征及意图的理解[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4期
3 仲宁宁;;儿童心理表征的功能及其教育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魏屹东;;心理表征隐喻与框架问题[J];学术月刊;2011年04期
5 黄瑞丹;;心理表征:翻译的一个新视角[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年01期
6 欧平娅;;多义词心理表征模型研究评介(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年10期
7 王永红;;心理表征和原型实例的结构性审视[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刘振标;毛浩然;;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二十年[J];外语研究;2014年02期
9 刘铁凤;;社会心理表征、期待规范与翻译流程[J];考试周刊;2011年90期
10 王亚同;蒋艳菊;;心理表征及其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杭东;;心理表征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饶印莎;刘昱云;;意义相对汉字的空间心理表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蒋怀滨;;背景线索对时空表征连续性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刘阳;李朝旭;;未竟初恋依恋表征对择偶策略影响的探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谢必伟;;小议外语听力理解中语言的心理表征[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6 丰国欣;;第二语言心理表征的认知网络结构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宋荣;;概念的本体论地位初探[A];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C];2009年
8 汪玉兰;毕重增;;自我复杂性和认知他人表征复杂性关系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宗金;心理学的意义空间[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萍;英语和日语母语者“又”的词汇习得深度及心理表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陈亚丽;语言水平和词频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程式语心理表征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3 蔡飞;数量的比较距离效应和启动距离效应的分离[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慧;多义词心理表征的提取[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章邦武;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对时距知觉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6 唐建平;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表征过程的案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瑞丹;心理表征视角的翻译标准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曲琛;语言理解中的动态心理表征[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申国岩;叙述性事件序列中的动态心理表征[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晓菊;基于概念隐喻的多义词教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多义词心理表征发展的影响[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075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7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