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的识别和预警:基于应激-易感模型

发布时间:2017-11-09 10:43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的识别和预警:基于应激-易感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应激-易感模型 大学生 自杀风险 潜在剖面分析(LPA)


【摘要】:基于自杀的应激-易感模型选取生活压力事件、精神病前驱症状、精神障碍、绝望情绪、自杀企图、人格倾向、心理健康症状、睡眠质量等8个具有代表性的自杀风险因素,对8 792名大学生心理普查数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杀的潜在风险存在3个异质性的类别:C1低风险组,占比86.88%;C2高风险组,占比8.18%;C3心理脆弱组,占比4.92%。(2)相对于C1而言,女生在C2的比例更高,父母离异的大学生在C3的比例更高。(3)高校心理普查的心理危机因子检测系统需要从内容和方法上重新构建,应激-易感模型为多个自杀风险因素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指导,潜在剖面模型为多个心理危机因子同时检测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东省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个体心理危机的实时监测干预系统的建构”(14ZDB159)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述情障碍特点及十二步骤康复训练方法的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干预”(2013JK045)
【分类号】:B846
【正文快照】: 一、前言多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尤其引起关注。很多数据表明,自杀是15—34岁的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1]据广东省教育主管部门通报的数据,广东省2003年至2013年间每年因自杀身亡的大学生人数在8—30人之间,平均每年20人,且逐年略有上升,十年来自杀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艳苹;李玲;;高校心理普查危机因子检测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24期

2 宫火良;李思雨;;基于易感——应激模型的青少年自杀意念研究述评[J];心理研究;2012年01期

3 辛莘;何成森;;气质性乐观、生活事件与医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4 赵军燕;邢淑芬;;国外青少年的自杀风险因素研究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元元;王万荣;;领悟社会支持在高职高专生自杀意念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安徽医学;2011年11期

2 李静;;我国女性运动员性别角色冲突状况及对训练投入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殷华西;;自杀理论研究及其与抑郁的关系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4 陈建文;卢忠耀;;大学生的压力应对人格结构——基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形容词量表(QZPAS)的结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2期

5 姜海燕;侯日霞;;医学院大学生压力事件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姜晓宇;;成教学生心理动力研究与转变策略[J];东南亚纵横;2009年08期

7 汪涛;王乃文;胡鸿群;冯正直;刘云波;;医科大学生抑郁情绪与自动思维、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8 李小玲;司丽静;李海垒;;大学生应付方式、自信与心理问题的关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何香华;龙兴;陈莉;;124例育龄期女性服毒自杀者的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广东医学;2010年22期

10 江璇;;“5.12”震后官员自杀现象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田宝伟;;大学生挫折与应对研究范式的变化[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姚树桥;;心理评估研究进展:量表的潜类别分析[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瑛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琦;扭力与农村青年自杀的关系及其理论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谢伦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性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亚真;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许志红;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应对策略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干预[D];吉林大学;2010年

7 刘金同;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琪;缺血性中风病重复测量设计定性数据变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9 王孟成;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测量与潜结构[D];中南大学;2013年

10 尹霞云;儿童与父亲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儿童的心理适应[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雯雯;自杀意念高中生的自我认知特征[D];河南大学;2011年

2 董晓静;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解释偏向[D];河南大学;2011年

3 申彦丽;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于海明;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单志英;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美;大学生自我接纳、元情绪与负性自动思维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文悦;大学生群体抑郁分布及早期干预有效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曹静;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叶利云;负性生活事件与大中学生人生目标:基本心理需要中介作用[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小溶;初一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茂辉;;论民法上的注意义务[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2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李雪燕;辛涛;;特质焦虑的潜类别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5 刘薇;黄婉;舒勃桥;;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成功(教育);2008年05期

6 沈岩;况利;;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6年17期

7 曾转萍;杨翌;;医药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8 曹莉萍;自杀的遗传学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1期

9 王琳;王卫红;;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03期

10 吴鹏;刘华山;谢亚静;王卉;;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一个潜在类别模型的应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雯洁;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久波;生活意义感及认知因素对医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3 赵玉;中国儿童在平衡秤任务上规则使用的潜类别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海小兰;大学生自杀意念与抑郁水平和社会支持间相关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61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161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d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