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亲密度对自我概念包含不同类型他人的调节效应
本文关键词:实际亲密度对自我概念包含不同类型他人的调节效应
【摘要】:目的:已有自我概念包含他人的研究大都以自我与他人之间社会规范上应用的亲密度为基础,本研究探讨实际亲密度对自我概念包含不同类型他人的影响。方法:使用自我包含他人问卷(IOS),控制自我与母亲(先赋性关系)、自我与他人(交往性关系)之间的亲密程度。采用2(亲密度:高,低)×4(参照条件:自我,母亲(或交往性他人),一般他人,字形)×2(判断方式:R,K)的混合设计,因变量以R/K判断的正确率为指标。结果:R判断结果表明,无论亲密度高低,自我与母亲之间差异不显著;高亲密度条件下,自我与交往性他人之间R判断差异不显著,而低亲密度条件下差异显著。结论:实际亲密度不影响自我概念包含先赋性他人,但对自我概念包含交往性他人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甘肃省教育厅基金项目“亲密度对自我包含他人的影响及其脑机制”(12-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我边界的结构、功能及神经基础”(31160204)
【分类号】:B842
【正文快照】: 追求亲密是人类的核心动机之一,个体通过追求亲密扩大自我。自我扩展模型(self-expansionmodel)[1]认为,个体会自发地寻求和维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将亲密关系中另一方的自我纳入自己的自我体系而实现自身的丰富与扩展。关系越亲密,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表征越容易重叠[2],这种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凤炎;郑红;;论中西方自我的差异[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戚健俐,朱滢;中国大学生的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J];心理科学;2002年03期
3 张力,朱滢;自我参照加工中的频率作用二重性[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4 管延华;迟毓凯;;自我参照与朋友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5 周强;;词频对列表法定向遗忘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年03期
6 周丽;苏彦捷;;实际亲密度对恋人参照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8年04期
7 杨宜音;;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8 熊恋;凌辉;唐钦;;中学生的记忆参照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昌文;;个体主义伦理观与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毕涛;;论中国古代叙事诗之“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胡河宁;孟海华;饶睿;;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4 范浩星,朱亚宗,刘戟锋;传统伦理悲剧性解析与当代中国伦理的重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郭新建;;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6 赵霞;;“三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秩序乱象与价值重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7 赵玉丽;;梁漱溟论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8 程凌云;;“面子论”与大学英语课堂气氛营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徐钝;汪逢春;;关于推行公益诉讼制度的多视角法理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袁苑;周兴国;;高校部分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及消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夏凤珍;;危机及后危机时代,温州海外华商经济转型的思考[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谢婷婷;;全球化时代语言传播规则改变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3 刘丽;李璐;;“大建设”浪潮中的中国“城市想象”——以《合肥晚报》、《新安晚报》(2006-2011)头版房地产广告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4 赵可汗;贾良定;蔡亚华;王秀月;李珏兴;;抑制团队关系冲突的负效应:一项中国情境的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盛波;;浅析诉讼监督职能的完善——审前羁押问题之考量[A];诉讼法修改与检察制度的发展完善——第三届中国检察基础理论论坛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洁;大学捐赠基金运作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7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国保;中国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刘枭;组织支持、组织激励、员工行为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霞;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有意遗忘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蔡明;自我/他人不同决策角色对择业偏好反转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文博;语言启动与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孟根;群体参照效应引发的熟悉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河;人格和情绪性信息工作记忆的自尊与情绪效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武萍;蒙古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特点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晓萍;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9 代玉美;中小学生的情绪对其外显和内隐记忆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弋鹏;不同文化启动与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宜音;自我及其边界:文化价值取向角度的研究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2 朱滢,张力;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1年06期
3 翟学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J];社会学研究;1993年04期
4 汪凤炎;郑红;;论中西方自我的差异[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黄希庭,张蜀林;562个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好恶度、意义度和熟悉度的测定[J];心理科学;1992年05期
6 戚健俐,朱滢;中国大学生的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J];心理科学;2002年03期
7 杨红升,朱滢;老年中国人自我记忆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8 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QZPAS)的信度、效度与常模[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9 汪凤炎;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我”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10 王大伟,刘永芳;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大伟;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袁中星;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丽;恋人参照效应的个体差异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邱俊杰;闵昌运;周艳艳;张锋;;人际亲密度对他人风险决策偏好的影响:决策采纳度的调节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2年04期
2 王晓;颜榴红;;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分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3 钟伟;;未来电脑狂想曲[J];现代计算机(普及版);2009年06期
4 师保国;许晶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预测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华英;测测你和伴侣关系的亲密度[J];心理世界;1999年06期
6 刘莉雯;;英语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与文化亲密度的关联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蜜月也窈窕[J];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2011年05期
8 王建华;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晓燕;黄燕;魏岚;;宿舍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元章;父母如何教育“不听话”的孩子?[N];珠海特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永刚;以数据为中心的在线社会网络若干安全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华烨;基于相对关系亲密度的局部社团发现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霍丽婕;以增加亲密度为目的的会话分析[D];复旦大学;2013年
3 曹坤宇;基于亲密度及影响力的微博社交兴趣圈挖掘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4 王伟伟;人际亲密度对自我道德行为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4年
5 赵天宸;彩印SNS用户亲密度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6 张聪;微博用户关注推荐及排名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张家利;社区发现的模块度问题及其算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70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17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