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人格理论对他人印象加工策略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内隐人格理论对他人印象加工策略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内隐人格理论 他人印象 即时性判断 记忆性判断 错觉关联效应
【摘要】:从表征状态与他人知觉信息加工方式两个角度探讨了内隐人格理论对他人印象加工策略的影响。首先采用自编的童话情境测验对120名被试的内隐人格理论进行维度分析,甄选出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的被试(实体论42人、渐变论48人)。随后使用错觉关联效应的实验范式,要求两类被试(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及其指向性情境)对他人行为信息进行判断,记录自由回忆和频率估计的差异值。结果发现: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在知觉他人时采用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实体论者通常采用启发式加工,渐变论者通常采用分析式加工。实体论者在进行启发式加工时,通过对他人行为信息的即时性判断形成他人印象;渐变论者在进行分析式加工时,对他人行为信息进行记忆性判断,最终依赖情境信息形成他人印象。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2AD117)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GLB003)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建设工程资助项目(11SJB05)
【分类号】:B848
【正文快照】: 王沛与崔诣晨同为第一作者。1引言人们在判断他人时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应用自己头脑中特有的关于人的知识暨个人构念,这些知识最终形成了某种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theoriesof personality,ITPs)(Dweck,Chiu,Hong,1995;Levy,Plaks,Hong,Chiu,Dweck,2001;Plaks,Levy,Dweck,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燕,郑雪;人格理论的解释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2 王敏;有关人格理论的几点思考[J];齐鲁学刊;2004年06期
3 张晔;西方人格理论发展评析[J];沧桑;2005年04期
4 木易非;开拓人格理论研究的新视野——读《现代西方人格论》[J];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05期
5 李新旺;;西方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观点述评[J];心理学探新;1989年04期
6 郭昀;马克思恩格斯人格理论探新[J];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06期
7 彭晓琳;试论西方人格理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8 何东亮;人格分类之我见——兼论西方人格理论的共同特点[J];吴中学刊;1994年04期
9 瀚青,,习泽;教育人格理论的演进与新课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张利燕;西方人格理论的价值标准[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广文;;人格理论:从精神分析到人本主义[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叶映华;;领导者内隐人格理论及对绩效评估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章志光;季慎英;王广才;;个人在班级集体中的地位及其对品德影响的心理分析[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4 胡佳磊;;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关系综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 杨荣华;人格单元关系模型为人格理论提供框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何星亮;文化与人格理论[N];中国民族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毕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毕佳;基于人格理论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2 许路;人格理论认识和军校科技人员的人格测试分析与管理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3 孙贵林;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伦理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刘毅;皮尔斯的人格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范明静;叶适的人格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贺男;文艺复兴启蒙精神与我国现代人格塑造[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郑士民;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及其现代重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邓杨慧;人际关系、内隐人格理论和培训方式对大学生就业效能感提高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77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17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