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自动化加工的证据与争议
发布时间:2017-11-25 04:20
本文关键词:情绪自动化加工的证据与争议
【摘要】:情绪信息对人类的生存非常重要,研究者一直在探讨情绪产生的本质问题:情绪的产生是"自动"的吗?已有的大量实验证据表明,情绪可以被快速识别,甚至在非注意条件下或者无意识条件下,情绪信息也可以被大脑(尤其是杏仁核)识别。大量实验结果分析了情绪自动化加工的表现,并探讨了情绪自动化加工的大脑机制:皮层下通路。视觉信息在视网膜接受后,经上丘脑与枕核传递至杏仁核,这条通路被称为皮层下通路,负责情绪信息的快速化加工。但是新的研究对已有的实验范式与技术手段进行了质疑,反驳情绪的自动化加工,并质疑皮层下通路存在的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理清情绪加工的本质与大脑机制,今后的研究应当采用更为严格地控制意识、注意资源的实验范式,以及采用更精确、更高时间与空间分辨率的技术手段。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系;深圳大学情绪与社会认知科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300869)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BK20130415)
【分类号】:B842.6
【正文快照】: 在复杂的视觉环境中,人们在同一时刻会接受大量的信息,我们的大脑会对这些输入的信息进行评估,并对重要事件给予更多的认知资源。视觉系统加工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但是哪些信息更重要呢?决定信息重要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它的情绪性含义,例如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琴琴;关荐;赵晓勇;;物体的不同属性对变化探测的影响[J];陇东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付佑;核心厌恶与道德厌恶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24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22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