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低事件率效应发生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11:24

  本文关键词:低事件率效应发生机制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事件率效应 事件相关电位 视觉搜索 漏报率 判断标准


【摘要】:以往研究表明,在视觉搜索任务中,目标出现的概率会影响搜索的正确率,与高事件率(≥50%)条件下相比,低事件率(≤10%)条件下目标被漏报的概率比较高,这种现象被称作低事件率效应。对于这种现象有四种不同的解释:速度——准确率的权衡,自下而上的加工,信号检测论,两峰值理论。本研究的三个实验都使用Melina A.(2010)的实验材料及变形材料,并且控制动作错误以均衡速度——准确率。实验一、二试图从自下而上的加工、信号检测论、两峰值理论三个角度探讨低事件率效应产生的原因。实验三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高、低事件率条件下脑电成分的差异。实验一使用Jonas Sin-Heng Lau的范式区分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结果表明在边框提示有效的条件下,依然存在低事件率效应;当因变量是漏报率和判断标准时,事件率效应均显著,根据信号检测论得出结论:低事件率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判断标准的提高,而非自下而上的加工。实验二在杨帆(2009)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区分高、低视觉复杂度条件下低事件率效应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第一,在高、低视觉复杂度条件下都存在低事件率效应;第二,在低视觉复杂度条件下,高、低事件率两种条件下的判断标准无显著差异;而在高视觉复杂度条件下,高、低事件率两种条件下判断标准差异显著;反应时作因变量时,在低视觉复杂度、不含目标的情况下,低事件率条件下的反应时比高事件率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短;在高视觉复杂度、不含目标的情况下,得到了同样的结果。结合两峰值理论得到如下结论:在低视觉复杂度条件下,低事件率效应是由终止值决定的,在高视觉复杂度条件下,低事件率效应由判断标准和终止值共同决定。综上,实验一、二将低事件率效应的四种假说进行了综合论证。实验三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提供了低事件率效应的电生理学证据,发现在低事件率效应的早期存在着两个波幅比较明显的成分P1、N1。结果表明,在低事件率条件下,P1的潜伏期较短,N1的峰值较大。根据Luck和Hillyard(1995)的说法,视觉搜索中的P1成分反映对非目标位置的抑制,视觉搜索中的N1成分反映对目标位置的注意。本研究认为在低事件率条件下,更早地出现对非目标的抑制作用,而对目标的认知加工则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此外,从脑区方面来看,只有在顶叶、枕叶观察到了P1成分且枕叶潜伏期更长,两个脑区的P1峰值无显著差异。在顶、枕叶处,N1的潜伏期较长,峰值较大;在额叶处,N1的潜伏期较短,峰值较小。因此,在低事件率效应中,对非目标的抑制最早开始于顶叶,随后是枕叶,并且参与认知活动的神经元的数量是相似的。说明对目标的注意开始于额叶,然后是顶叶、枕叶,并且顶、枕叶对目标的认知加工激活了更多的注意资源。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凤培,葛列众;不同难度不同背景下箱框的突显工效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1262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262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3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