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际视野下社会认同对幸灾乐祸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11 19:09
本文关键词:群际视野下社会认同对幸灾乐祸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幸灾乐祸 社会认同 自我提升动机 多重社会身份
【摘要】:幸灾乐祸是指个体看到或听到他人遭遇不幸时的一种愉悦的情感反应。已有研究发现,个体层面的幸灾乐祸主要由对象遭遇的应得性,高成就/高地位观察对象,及观察者的低自尊导致。但群体层面的幸灾乐祸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情境实验范式研究了社会认同对群际层面幸灾乐祸的影响,以及自我提升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1以服务业人员为被试,考察了在个体对高阶层外群体成员的幸灾乐祸中,社会认同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服务业社会认同高的个体,比低认同者更容易对高地位外群体成员——官员产生幸灾乐祸。研究2以上海本地学生为被试,进一步探讨了这一规律在平位群体间的适用情况,以及个体自我提升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所用。结果发现:上海人社会认同高的被试,比低认同者更容易对平位外群体成员——外地学生产生幸灾乐祸。研究3以中阶层、低阶层的上海本地人为被试,更进一步地探讨了,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多重社会身份对其社会认同、幸灾乐祸的影响。结果发现:低阶层的上海人比中阶层者更认同自己的上海人身份,同时,更容易对高地位外地人——外地官员产生幸灾乐祸。我们的研究发现:社会认同程度在群际层面幸灾乐祸的产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自己内群体认同程度越高的个体,更容易对高地位外群体成员产生幸灾乐祸;这一规律在平位群体中依然适用,高社会认同者也更容易对自己的地域外群体成员产生幸灾乐祸,社会认同本身足以预测幸灾乐祸;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提升动机起到了重要作用,相较于低社会认同的个体,高社会认同者在体验到幸灾乐祸后,自尊水平得到了更多的提升;当个体在某一维度上不能获得更多积极自我评价时(低地位个体),便会倾向于在另外的维度上投入大量精力,全力捍卫它们相对于外群体的积极面向,因而体会到更多的社会认同(更高的上海人社会认同),进而更容易对外群体成员(外地人)产生幸灾乐祸。这一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的确常常是非理性动物,在自己积极社会认同较少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源到一个单一维度上,甚至是实际并不具有真实高价值的社会认同维度上——比如“上海人”,以期通过在该维度上扩大群体间差异,建构出更多“虚无的自我价值提升”,包括在其外群体成员的不幸遭遇中构建积极的自我评价。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弱化媒体报道不幸事件时对象的群体标签,帮助人们在更多的群体维度上获取积极的自我评价,也许可以降低他们的群际幸灾乐祸,为推动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治良;邹庆宇;;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的IAT和SEB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2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1279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27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