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发布时间:2018-01-09 12:31

  本文关键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出处:《心理学报》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独处偏好 心理适应 同伴接纳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评独处偏好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自我觉知量表以及同伴提名对1026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儿童进行调查,考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同伴接纳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年龄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1)独处偏好的年龄差异显著,青春期早期的独处偏好程度高于儿童中期;(2)独处偏好与孤独、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3)独处偏好经由同伴接纳影响心理适应各指标的中介作用受年龄的调节。同伴接纳的中介效应只出现在儿童中期,在青春期早期并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不良相联系的假说,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者关系背后可能的原因与作用机制。
[Abstract]:This study used self 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s preference for solitude, loneliness scale,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 children's self awareness scale and peer nomination for a survey of 1026 middl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children,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itude preference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peer accepta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and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regulation on the intermediary rol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ignificant age difference in preference for solitude, solitude preference in early adolescence than in middle childhood; (2) preference for solitude and loneliness, depres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esteem; (3) preference for solitude through peer acceptanc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intermediary the role of each index by ag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er acceptance only appears in the middle childhood, there is not the intermediary role in early adolescenc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hina cultural background alone The hypothesis that preference is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reveals the possible causes and mechanisms beh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0085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SH039,12BSH056)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4ZS112)资助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3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美国费城19104-6216)1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社会退缩(socialwithdrawal)的研究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Rubin,Coplan,Bowker,2009)。所谓社会退缩泛指儿童在社会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独处行为(solitarybehavior),并且这种独处的行为表现不是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晓;周晖;;自古圣贤皆“寂寞”?——独处及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11期

2 苑春永;邵爱惠;梁丽婵;边玉芳;;青少年儿童不爱社交、同伴排斥和同伴侵害的交叉滞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1期

3 温忠麟;叶宝娟;;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方法:竞争还是替补?[J];心理学报;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文斌;范晓壮;方俊明;;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及变化——基于2002-2013年《心理科学进展》刊文的分析[J];心理研究;2013年05期

2 高爽;李梅;王洁;郝源泉;;独处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11期

3 刘俊升;季晓芹;李丹;;夫妻冲突对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教养行为的中介效应[J];心理研究;2014年01期

4 胡晓江;南方;郭元凯;;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能力与社会融合[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黄颖;;焦虑性独处儿童的类型与其适应性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4年05期

6 韩磊;陈英敏;高峰强;;羞怯的多学科研究述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7 赵冬梅;周宗奎;刘久军;;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8 张晓;王玉英;李环;刘文玲;王莉;;儿童行为抑制性与母亲教养行为: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13年04期

9 张静;田录梅;张文新;;同伴拒绝与早期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关系:同伴接纳、友谊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4期

10 罗青;周宗奎;魏华;田媛;孔繁昌;;羞怯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英敏;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尹霞云;儿童与父亲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儿童的心理适应[D];中南大学;2012年

3 王明忠;青少年在线交流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于春杰;职业使命对离职倾向和员工敬业度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孙楠;高中生完美主义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春燕;壮族、汉族青少年友谊质量、孤独感与外化问题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辰;儿童的社交退缩、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康莹;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谭嵘;大学生害羞心理与环境适应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5 马亚妮;学步儿共同注意对社会能力的预测—社会动机的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梦迪;青少年心理处境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3年

7 董丽媛;角色游戏对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刘三明;角色需求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宋静静;留守青少年社会关系网络、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创造性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杨沈龙;不同社会阶层系统公正感的差异及其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洪玉,姜德红,胡中华;中学生思维风格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2 刘俊升;丁雪辰;;4-8年级学生社交淡漠与同伴接纳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3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4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5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和有调节的中介变量[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6 孙铃,陈会昌,单玲;儿童期社交退缩的亚类型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7 李文静;郑全全;;日常经验研究:一种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8 陈语;赵鑫;黄俊红;陈思佚;周仁来;;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9 李琼;郭永玉;;作为人格变量的独处及其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10 方杰;张敏强;;中介效应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乘积分布法、非参数Bootstrap和MCMC法[J];心理学报;2012年10期



本文编号:1401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401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d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