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同性恋者内化同性恋嫌恶与抑郁的关系:自我概念清晰度的中介及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18-02-09 22:29

  本文关键词: 同性恋者 内化同性恋嫌恶 自我概念清晰度 抑郁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考察自我概念清晰度在同性恋者内化同性恋嫌恶与抑郁间所起的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方法:使用内化同性恋嫌恶量表、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与抑郁量表对433名同性恋者进行测量。结果:首先,自我概念清晰度可在同性恋者的内化同性恋嫌恶与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其次,自我概念清晰度可在同性恋者的内化同性恋嫌恶与抑郁间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对于低自我概念清晰度个体,当内化同性恋嫌恶增加时,抑郁水平也相应增加;而对于高自我概念清晰度个体,当内化同性恋嫌恶增加时,抑郁水平基本不变。结论:同性恋者的内化同性恋嫌恶可通过影响自我概念清晰度间接影响抑郁水平,而自我概念清晰度也可缓冲内化同性恋嫌恶对抑郁的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diating effect and regulating effect of self-concept intelligibility between homosexual loathing and depression. Self-Conceptual intelligibility scale and Depression scale were used to measure 433 homosexuals. Results: first, self-concept intelligibility can play a role as a complete intermediary between homosexuals' internalization of homophobia and depression. Secondly, Self-concept intelligibility can play a regulating role between homosexual loathing and depression. Specifically, for individuals with low self-concept intelligibility, the depression leve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homophobia internalization. For individuals with high self-concept intelligibility, the level of depression is almost unchanged whe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homosexual dislike increases. Conclusion: homosexual internalization of homosexuality can indirectly affect depression level by influencing self-concept intelligibility. Self-conceptual clarity also buffers the effects of homophobia on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广州市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广东培正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2JJD190005)基金资助
【分类号】:B84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黎明;赵必华;;同性恋者的公众态度感知对孤独感的影响:出柜状况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5期

2 丁佳丽;杨智辉;陈慧;;不确定性忍受力在神经质和强迫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3期

3 李放;郑雪;麦晓浩;邬俊芳;王一博;;年轻男同性恋者内化同性恋嫌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孤独感的中介效应[J];心理科学;2014年05期

4 吴艳;温忠麟;;结构方程建模中的题目打包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5 徐海玲;;自我概念清晰性和个体心理调适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年01期

6 许毅,严乐勤,陈昭典;男性同性恋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竞驰;于芳荣;田录梅;;感觉寻求、同伴压力对高中生烟酒使用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年04期

2 李放;邬俊芳;麦晓浩;宁凯;陈坤钰;巢琳;郑雪;;同性恋者内化同性恋嫌恶与抑郁的关系:自我概念清晰度的中介及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年03期

3 胡丽红;;年龄歧视对临退休员工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工作疏离感和临退休焦虑的作用[J];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06期

4 杨洋;;90后金融应用人才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研究——基于广州高校的调查[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5 叶宝娟;郑清;;压力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J];心理科学;2016年03期

6 庄鸿娟;刘儒德;刘颖;王佳;甄瑞;徐乐;;中学生社会支持对数学学习坚持性的影响:数学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年03期

7 陈维;刘国艳;;农村留守中职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学业韧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05期

8 朱宏;李英奎;何英;;整体自尊、自我同情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年05期

9 黎亚军;;青少年受欺负与自杀:抑郁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年02期

10 聂光辉;杜江红;袁利;马贞玉;;县级医院临床医生职业应激、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及离职意向影响[J];中国职业医学;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5期

2 胡静初;胡纪泽;萧嘉慰;;男同性恋者的孤独感、自尊和依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年12期

3 刘霞;;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年01期

4 佘文斌;;网络社区中的同性恋身份认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陆茜;肖泽萍;张天宏;;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障碍的谱性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4期

6 于宏华;孙春云;刘华清;傅文青;曹文胜;;强迫障碍及其共病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防御特点[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4期

7 孔风;王庭照;李彩娜;和娟;王瑾;游旭群;;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8 王晴锋;;认同而不“出柜”——同性恋者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化振;陈强;陈良梅;施旺红;谭贤珍;张琰;;强迫症的森田神经质性格与艾森克人格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10 唐苏勤;王建平;唐谭;赵丽娜;;强迫量表修订版在中国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凤林,车文博;西方自我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J];心理科学;2002年03期

2 徐丽敏;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社会互动的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张野,刘晓明;青少年自我概念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4 胡维芳;自我概念的研究范型述评[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5 王桂祥;;自我概念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6 钟慧;自我概念与健康人格关系初探[J];财经科学;2004年S1期

7 曾守锤,吴华清;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5期

8 于璐,宋微涛,潘芳;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3期

9 孙丽;;自我概念的研究概述及发展趋势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10 郭成;何晓燕;张大均;;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红梅;;高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特点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詹启生;;自我概念的行动效应[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王莉莉;;自我概念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李德伟;;儿童能力与能力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5 林琳琳;何海波;;5-9岁儿童自传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胡维芳;;新疆维、汉族大学生自我概念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祝大鹏;;小学生整体自尊、身体自我概念及身体等级评定关系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军素;陈小娜;黄辛隐;孙大强;;中美15岁中学生数学自我概念和数学焦虑的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姜小日;郑雪;;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清晰度与主观幸福感和健康人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刘亚平;聂胜昀;马成;邢敏;冯翠仙;吕勇;;大学生外显与内隐性别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孟维杰;文化影响自我概念的内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向前;组织形象与成员认同[N];中国质量报;2008年

3 中国儿童中心 陈学锋博士;认识自我[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福如海;别轻易对孩子说“你不行”[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5 萧兰;父母如何使子女更健康[N];山西科技报;2004年

6 杨莉 王卫民;高知人士,为何频出心理危机[N];科技日报;2009年

7 支友林;教育者要做一面好镜子[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陈念怡;你是孩子最好的情绪教练吗?[N];中国妇女报;2013年

9 卢泰宏 中山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象征消费思考[N];消费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玉新;高中理科资优生学业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薇;自我概念对高职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窦温暖;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问卷的编制及其特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佳佳;提高高中学业不良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盛林;初中留守儿童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槐;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我概念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部洲;高中生自我概念、心理韧性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7 张宝山;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干预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王令;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素娟;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特点之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陈俊;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99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499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4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