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青少年暴力游戏接触与攻击性的相关性
本文选题:暴力 + 电子游戏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11期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暴力游戏接触与攻击性的相关性,为降低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整群抽取陕西省少管所200名犯罪少年及西安市某中学182名在校少年,采用自陈问卷调查青少年游戏接触的暴力程度、偏好与动机,并使用Buss-Perry攻击量表测量攻击性水平。此后,选取典型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包括6名犯罪少年和4名在校少年。结果游戏偏好的暴力程度与青少年攻击性呈正相关(r=0.20,P0.01)。犯罪少年游戏时长更长、频率更高,以及寻求刺激和交友的游戏动机更强(χ~2值分别为105.14,146.70,11.02,17.05,P值均0.01);在校男生更偏好益智类游戏,如"策略战棋类"和"冒险解谜类"(χ~2值分别为19.01,11.04,P值均0.01)。然而,两组少年游戏接触的暴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61)。结论两组少年在游戏使用行为上存在差异,尽管暴力游戏偏好与攻击性呈正相关,但其无法被视为触发犯罪的原因。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dolescent violent game contact and aggression,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reducing adolescent violent aggression. Methods by using a mixed study method, 200 juvenile delinquents in Shaanxi provincial juvenile detention center and 182 teenagers in a middle school in Xi'an were collected in a cluster. The level of violence, preference and motivation of adolescents' game exposure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Chen questionnaire. Buss-Perry aggression scal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aggression. After that, six delinquents and four schoolboys were selected f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Result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iolence degree of play preference and the aggression of adolescents. Juvenile delinquents play longer, more frequently, and have stronger motivation to seek stimulation and make friends (蠂 ~ 2 = 105.146.70 / 11.02or 17.05P, respectively). For example, "strategic war chess" and "adventure puzzles" (蠂 ~ 2 = 19.01 ~ (11.04) P = 0.01).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viol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蠂 ~ (21) 1.85) (P < 0. 61). 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behavior of game u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though violent game preferenc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gression, it can not be regarded as the cause of triggering crime.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
【基金】: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SGH140785)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晓生;;暴力游戏对大脑的影响[J];健康天地;2011年11期
2 缪佩君;程奇;;虚拟暴力游戏影响攻击性行为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9期
3 颜玉平;唐炜玮;;短期接触暴力游戏对敌意归因偏见的影响[J];校园心理;2013年02期
4 靳宇倡;李俊一;;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影响的文化差异:基于元分析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8期
5 ;Health[J];21世纪商业评论;2013年20期
6 甄霜菊;谢晓东;胡丽萍;张卫;;暴力游戏对个体注意偏向影响的机制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赵永乐;何莹;郑涌;;电子游戏的消极影响及争议[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8 郭德华;殷晓旺;周群;夏玲;秦园珠;;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与心理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7期
9 赵承福;;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心理特点[J];山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10 李巨才 ,罗宜存 ,杨益生 ,邓一凡 ,张铁明;青少年犯罪行为形成的心理学分析[J];心理科学通讯;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石起才;;从青少年偷窃心理的发展看立足教育的重要性[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2 孙亮;孙殿武;;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岳平;曾峥;;青少年吸毒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常丽君;暴力游戏会让玩家变得更富侵略性[N];科技日报;2011年
2 一帆;它山之药石,可否对症我方之痼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记者 罗宏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亟须学校专业心理课老师 稀缺[N];红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璀;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玩家攻击性心理的长时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马秀兰;初中生网络暴力游戏沉浸体验对愤怒情绪的影响:自控力的调节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业明;短时暴力游戏对感知他人和自身疼痛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年
4 李娟;个体暴力游戏经验对攻击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5 吴静;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倾向激发作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太清艳;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7 吴丹丹;流动青少年家庭环境、亲子依恋与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金凤仙;青少年违法与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人格的关联性[D];皖南医学院;2015年
9 张亚慧;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狄美文;青春期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个案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970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97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