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和情绪加工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本文选题:手机依赖 + 抑制控制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简称MPD)是一种过度使用手机并产生严重生活和社会功能损害的问题行为,也称之为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或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等。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发现,相比较中小学生,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长最长,平均每周31.7小时,大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娱乐以及信息搜索等,而过度的手机使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研究在探索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和情绪加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手机依赖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和积极情绪的相关干预方案,降低其手机依赖水平,研究包括1个预研究和4个正式研究。预研究在吉林省两所高校选取600名大学生,对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筛查,并对筛选的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访谈,初步了解其手机使用的一般状况。研究一通过抑制控制任务,考察手机依赖大学生的一般抑制控制和手机相关线索抑制控制特点;研究二通过系列实验考察了手机依赖大学生的情绪加工特点,包括情绪觉察、情绪启动以及压力诱发下的趋近/回避反应特点;研究三探讨了手机依赖和非依赖大学生中抑制控制与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四针对手机依赖大学生展开三种追踪干预研究,分析三种干预方案对手机依赖干预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并与非干预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预研究中手机依赖大学生筛查率为12.59%,对筛选的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访谈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手机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消极后果,其中主要包括抑制控制能力下降和消极情绪增多等。2.研究一对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能力进行分析,手机依赖大学生和非依赖大学生在无干扰、手机振动铃声干扰和纯音干扰三种条件下完成数字Stroop任务,结果发现和无干扰和纯音干扰相比较,手机依赖大学生在手机振动铃声干扰下的抑制控制表现更差,和非依赖组相比,手机依赖大学生在手机振动铃声干扰下完成抑制控制任务后会产生更强烈的手机渴求感,其抑制控制能力与手机渴求感负相关。3.研究二分析手机依赖大学生情绪加工特点。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情绪加工进行系列实验研究发现,相比较非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对悲伤情绪面孔觉察更快,在悲伤情绪启动后,手机依赖大学生更多地将之后呈现的中性刺激判断为消极情绪。相比较非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在压力诱发后,对手机相关词做出更多的趋近反应,并在压力诱发后产生相比较非依赖组更强烈的手机渴求感。4.研究三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再次筛查率为11.57%,研究三发现手机依赖组抑制控制和消极情绪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抑制控制高损耗状态下,手机依赖组将中性刺激判断为悲伤情绪的数目显著高于非依赖组。悲伤情绪启动下的手机依赖组大学生相比较非依赖组抑制控制表现更差。5.研究四对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干预研究,包括抑制控制能力训练、积极情绪训练和二者皆有的干预方案,结果发现同时对抑制控制和积极情绪进行训练的干预3组取得的干预效果最好。本研究在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手机依赖行为维持模型,通过四个研究对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和情绪加工特点进行了探索,并分析了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和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提出的手机依赖行为维持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还对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通过近期和远期效果评估发现,对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抑制控制和积极情绪的综合训练方案取得的干预效果最好。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phone - 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 inhibition of control and emotional processing ,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obile phone relies on college students ' inhibition control and positive emotion .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 the mobile phone - 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are more responsive than non - dependent group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bile phone - 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tter intervention effect than non - dependent groups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祖静;张向葵;左恩玲;丁相玲;;大学生自尊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10期
2 王凯;;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的影响[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年03期
3 姜永志;李笑燃;白晓丽;阿拉坦巴根;王海霞;刘勇;;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02期
4 刘亚丽;黎丹丹;;大学生手机依赖者的心理渴求感[J];心理研究;2016年01期
5 张文文;王祥鹏;张文娟;冯廷勇;;大学生自尊、疏离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0期
6 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人格特质对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影响:沉醉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年04期
7 汪海彬;陶炎坤;徐宏图;;不同手机依赖程度大学生的抑制控制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年03期
8 朱亚希;;“媒介依赖”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交”成瘾——以对四川大学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为例[J];今传媒;2015年02期
9 赵鑫;陈玲;张鹏;;反应抑制的训练:内容、效果与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01期
10 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沈汪兵;;自我损耗促进冲动决策: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丽;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魏华;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清;认知行为团体辅助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茜楠;网络依存症:新媒体背景下的个体孤独感与身份认同[D];山西大学;2014年
3 王惠玲;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徐晓丹;手机成瘾大学生自我控制缺陷及其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5 韩雪;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和内观认知疗法的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6 王正翔;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性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王薇;手机成瘾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璐婷;心理压力对自我损耗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9 姜小霞;情绪状态与表征材料对中央执行功能子成分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马烨;大学生对于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分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027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27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