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西方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反思与建构

发布时间:2018-06-27 05:17

  本文选题:心理学 + 理论 ; 参考:《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摘要】:当代心理学不仅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分歧,而且在理论和方法论取向上也是四分五裂,以至于很难用一种逻辑标准将各种理论体系进行归类。西方心理学大多数采用的是时间逻辑分类标准,将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通过时间线索呈现,这样的理论分类虽然能帮助我们理顺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但我们往往因无法比较而抓不住各理论流派的主要特征。近年西方理论心理学界提出以因果关系逻辑为标准的理论分类体系,将心理学理论分为机体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和关系中心论,这种标准容易混淆某些相近的理论,出现理论的多向归属和无归属现象。文章提出以内容特征为指向的分类体系,包括意识中心倾向、行为中心倾向、机制中心倾向和意义中心倾向。这种分类标准能部分弥补因果关系分类体系和时间逻辑分类的不足。而进一步开发出能够适应理论快速发展变化的理论分类体系将成为未来理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Abstract]:Contemporary psychology is divided not only on the object of study, but also 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classify various theoretical systems by a logical standard. Western psychology mostly adopts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temporal logic, presen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oretical system through time clues, although such theoretical classification can help us to straighten 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of theory. However, we often can not grasp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heoretical schools because we can not compare. In recent years, the western theorists of psychology have proposed a theore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logic of causality. The theories of psycholog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rganism center theory, environment center theory, social center theory and relation center theory. This standard is easy to confuse some similar theori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multi-direction attribution and non-attribution of theory appears. This paper proposes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including the tendency of consciousness center, behavior center, mechanism center and meaning center. This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can partly compensate for the deficiency of causal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temporal logic classificati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which can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ory will become one of the research fields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民族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B84-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永志;;近代心理学的逻辑演变与发展趋势[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叶浩生;;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心理科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郭本禹;;百年历程:精神分析运动的整合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王国芳;;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创立与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郭本禹;;当代精神分析的新发展——精神分析与诠释学的融合[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王国芳;;现代诠释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解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姜永志;刘额尔敦吐;;近代哲学与心理学的逻辑演进——基于语言哲学的发展脉络[J];心理研究;2012年01期

8 叶浩生;;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J];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9 霍涌泉;刘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高峰强;;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心理学转向——《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评价[J];心理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亚春;解构与摧毁——关于德里达与海德格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赵佳宾;孟凡平;;中西方心理测评融合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徐芳;;会议口译记忆的类型和名称问题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吉执来;;论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6 刘四英;桑青松;;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7 罗新红;;理论心理学发展及其研究的新特点[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徐珂;;解构论历史的新维度[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10 吴海进;;后现代语境中仿像符号商品文化消费批评[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李强;;刍议翻译素质培养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强;;浅谈翻译素质表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丁俊武;;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演变及发展展望[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肖庆;王利丽;;网络空间中的电影文化传播[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田萱;杜小勇;;基于SAM模型的用户兴趣表示研究[A];第二十三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6年

9 张尉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感觉体验及实现途径[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李静仪;;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谈“男女平等”的现实差距[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静;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明涛;不同水平女排运动员在预判任务中视觉搜索特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庆;CUBS主场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李婷;新闻发布会口译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陆光华;高三物理试卷讲评课有效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立颖;认知心理学学习观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仁群;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少军;大学生对笔记本电脑产地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敬东;张晓曼;;基于生态认知心理学的网络游戏学习设计[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刘婷,陈红兵;生态心理学研究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赵志婷;;浅谈普特南的哲学思想发展及其演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2期

5 葛鲁嘉;评美国辩证法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1期

6 葛鲁嘉;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跨世纪主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7 葛鲁嘉;;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8 侯凤友;;社会生态系统论心理发展观述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9 张开荆;;人格心理学中的特质论与情境论之争述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成素梅;回顾与展望科学实在论发展的方法论趋势[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周宁;[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萍萍;费尔贝恩的人格客体关系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蔚;张t,

本文编号:2072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72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a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