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感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作用
本文选题:内隐学习 + 熟悉感 ; 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熟悉感最初源于再认记忆的双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再认判断基于两个独立的加工过程:回忆和熟悉感。基于记忆领域对熟悉感的大量研究,一些研究者将熟悉感的研究视角投向了内隐学习领域,试图探讨熟悉感在内隐学习,尤其是人工语法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从组块相似性与熟悉感、知识的意识性与熟悉感以及熟悉感的来源三个内隐学习研究中的核心方面总结了熟悉感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熟悉感与相似性存在密切的关系,相似性在主观上表征为熟悉感,进而影响语法判断;人工语法任务中意识性与熟悉感是一个动态变化并最终趋于稳定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条件下,意识性知识与熟悉感的关系有所不同:在附带学习条件下,无论被试是基于有意识的结构知识还是无意识的结构知识,熟悉感都能够很好地预测语法判断;而在有意学习条件下,语法性则超越了熟悉感,能够更好地预测语法判断。此外,除了相似性之外,被试的熟悉感也可能来源于对刺激加工的一种流畅性感觉。
[Abstract]:Familiarity originates from the dual processing model of recognition and memory, which holds that recognition and judgment are based on two independent processing processes: recall and familiarity. Based on the extensive research on familiarity in memory field, some researchers put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iarity into the field of implicit learning, trying to explore the role of familiarity implicit learning,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artificial grammar learning.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role of familiarity in the study of artificial grammar from the three core aspects of block similarity and familiarity, the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of knowledge, and the source of familiarity, and concludes that familiar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artificial grammar. Familiar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similarit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familiarity subjectively, which affects grammatical judgment. Consciousness and familiarity are dynamic changes and tend to be stable in artificial grammatical tasks. Under different learning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cious knowledge and familiarity is different: under incidental learning conditions, whether the subjects are based on conscious structural knowledge or unconscious structural knowledge, Familiarity can well predict grammatical judgment, while grammaticality can better predict grammatical judgment than familiarity under intentional learning conditions. In addition, in addition to similarity, the familiarity of the subjects may also be derived from a fluency of stimulus processing.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
【基金】: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汉语声调远距离规则的内隐学习研究”(ZZszf13005) 上海政法学院校级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汉语声调远距离规则的跨文化研究”(2013XQN06)
【分类号】:B8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孟迎芳;郭春彦;;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ERP分离与联系[J];科学通报;2007年1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文雅;石雅琪;李俊发;罗艳琳;;帕金森病患者的注意功能缺陷[J];重庆医学;2012年16期
2 孟迎芳;;从迫选再认测验看记忆编码过程的加工机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毛伟宾;朱永泽;;跨视听通道的错误记忆ERP新旧效应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2期
4 周宗泽;贺金波;郭永玉;;生存加工的编码和提取双重优势效应:ERP证据[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4期
5 钱国英;姜媛;方平;;情绪记忆的鲜活性和准确性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3期
6 李莉;杨治良;;解析Dienes&Perner的内隐知识理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6期
7 孟迎芳;于海莉;;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编码与提取加工的分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陈燕妮;郭春彦;姜扬;;成功的前瞻记忆编码与提取的神经机制研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年04期
9 李月婷;李琦;郭春彦;;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相关性差异的ERP研究[J];科学通报;2009年13期
10 肖鑫;丁锦红;郭春彦;;编码和提取对项目+背景捆绑机制的影响[J];科学通报;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内隐知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会欣;内隐学习:注意、目标、情绪与年龄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1年
3 关守义;内隐学习中的知识习得及其无意识性测量[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润来;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中的渐进意识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5 陈维雯;注视线索规则的内隐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梁九清;跨领域项目间联结记忆提取的神经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7 梁君英;认知风格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8 李锋盈;形—义联结的内隐学习及其隐喻性迁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小春;网球运动员时空预测特征及ERP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10 李菲菲;汉语声调对称规则的内隐学习及神经网络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霞;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有意遗忘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少丹;内隐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及其与内隐长时记忆分离的ERPs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廖岩;图片材料的情绪启动及对情绪记忆的影响:一个ERP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乔艳阳;情绪对记忆巩固的影响: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蕾;汉语词汇形—义联系的内隐学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世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损害[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8 曾会珍;知觉驱动和概念驱动下抑郁个体心境一致性记忆的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9 陈维雯;汉语单字词形—义关系的内隐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袁婉秋;持续诱发和短暂诱发的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岩松;周仁来;;再认记忆双加工的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郝晶,李坤成;人类记忆脑机制的功能成像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4年03期
3 孟迎芳;郭春彦;;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ERP分离与联系[J];科学通报;2007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聂爱情;图形与汉字项目记忆与来源记忆的ERP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_5沛霖;易R[;;语法学习上的一些问题[J];语文学习;1952年01期
2 И.Столяров;黄则甫;;语法学习过程中罗辑思惟的发展[J];语文学习;1953年12期
3 刘蕾蕾;;更新语法教学理念 创新语法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4 刘艳;曾瑜微;;语法教学中练习与提升意识的关系[J];教学与管理;2008年24期
5 邢晔;;高职交际课堂中的语法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0期
6 陈福妹;;“用中学”:触摸语法教学的灵魂[J];新课程(综合版);2008年05期
7 杨笔晴;;新东方名师谈语法学习技巧[J];21世纪;2008年10期
8 周炳新;;与学生谈语法学习——以冠词为例[J];新高考(高一版);2008年10期
9 田克勤;如何将语法教学与交际活动相结合[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10 张超;;大学生的语法学习策略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林;;人工语法学习中的知觉流畅性机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 徐光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重视语法[N];学知报;2011年
2 大方县理化中学 方琼;浅谈语法教学的实践性[N];毕节日报;2010年
3 乐言;应用型语法教材走俏[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王海丽;中学英语交际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原则[N];甘肃日报;2004年
5 临汾市实验中学 王建芳;浅谈学生英语学习的误区[N];临汾日报;2010年
6 通讯员 王晶;高一新教材究竟啥模样?[N];咸宁日报;2009年
7 张震震;初中语文语法巧讲[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8 记者 刘立岩;管道局将选拔人员参加集团公司小语种培训[N];石油管道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廖申展;解读英语选择题[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强;教师认知视角下的语法教学[D];山东大学;2007年
2 张润来;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中的渐进意识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英;中国高职英语学习者语法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秋红;修正后输出对高职学生语法学习的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s,
本文编号:2101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10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