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压力应对:应激研究的本土心理学视角
[Abstract]:Confucian coping thought includes cognition of stress and coping behavior against stress. The Confucian attitude to setbacks and hardships is calm, hardship is a growth must be experienced. When stress and predicament are beyond one's ability, Confucianism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destiny" to relieve frustration when individuals face significant stress.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coping with pressure from two aspects: personal inner cultivation and external behavior. Confucian coping has broken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only paying attention to non-spiritual coping style in western coping view, and has combined spiritual and non-spiritual coping styles, which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coping styles originating from the native countr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分类号】:B8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史梦薇;;文化视野下的应对:理论、维度与经验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石林;张学民;;儒家和道家:两种传统的人生观对中国大众心理应对方式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1997年03期
3 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年05期
4 景怀斌;;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年01期
5 李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6 罗鸣春;黄希庭;苏丹;;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7 汪新建;史梦薇;;中国人压力应对研究:基于主位与客位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王云云;;北宋礼学的转向——以濮议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郭振香;;论胡炳文对朱熹《周易本义》的推明与发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鑫强;张大均;;有指导电影赏析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其个体差异[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王阳安;;宋元蒙学识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10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廷睿;侯玉波;;儒家式应对的心理结构及其验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2 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赵彩花;;论儒家自我调节及其内在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4 梁茂春;;从精神健康看美国华人的文化适应[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5 周媛媛;;中国儒家心理保健方法及其现代意义[J];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石林;张学民;;儒家和道家:两种传统的人生观对中国大众心理应对方式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1997年03期
7 葛鲁嘉;中国本土的传统形态心理学与本土化的科学形态心理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2期
8 杨宝琰;万明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对思想[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杨宝琰;毛瑞;万明钢;;和谐取向的中国文化对应对方式的影响[J];心理研究;2008年05期
10 邓来送;略论佛对心理疾病的认识[J];五台山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丹英;中美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跨文化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花蓉;;心理学本土化述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严明,孟维杰;跨文化研究:心理学发展新契机[J];北方论丛;2004年05期
3 贾林祥,叶浩生;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高学德;;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心理学反思[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马春花;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乐国安;纪海英;;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三种研究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宋晓东;叶浩生;;本土心理学与多元文化论——在人类心理学理论前景中的相遇[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廖正康,郑友军;警察心理应激探讨[J];天府新论;2005年06期
9 陈虹霖;;大学生压力、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研究——上海大学生群体经验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7期
10 李炳全;;文化心理学与本土心理学的辨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学建;;试探心理问题对人的可靠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A];第六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张光珍;姚彤;;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应对策略、父母教养方式和情绪状态三者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银娜;吴春霞;陈会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日常生活压力、应对策略及与心理适应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陈江波;;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源、认知评价对应对策略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董会芹;陈亮;张文新;;3-5岁儿童中受侵害者和一般儿童应对同伴侵害的策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杨杰;凌文辁;方俐洛;;组织情境下中国人人际冲突管理策略特征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朱旗;林健;;新组建高校教师压力管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刘燕萍;;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赵国秋;陈树林;王义强;;个体竞争意识的心理因素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刘霞;陶沙;;不同类型的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波;儒家思想暗藏中国心理学[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心理咨询师 马艳玲;化解矛盾安享晚年[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杨智辉;IT人要“薪”别忽视“心”[N];健康时报;2006年
4 袁浩龙;心理饱和应对策略[N];健康时报;2006年
5 吴晓光(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透视以及应对策略[N];安徽经济报;2006年
6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心理咨询研究员 章剑和;面对领导批评该怎么办?[N];健康时报;2008年
7 王颖;“黄金周”前的心理调节[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石国兴邋高志文;关于心理和谐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9 黄文;心理辅导增添东方色彩[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陈醇邋俞丽虹;“心灵超市”沪上开张 “勇气”和“爱”装瓶出售[N];经济参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2 许志红;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应对策略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干预[D];吉林大学;2010年
3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卢国华;坚韧人格与应激、心身反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董会芹;3-5岁儿童同伴侵害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应对策略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韦雪艳;基于交互作用的民营企业家压力应对策略与倦怠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王英;儒家心性心理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赵宗金;心理学的意义空间[D];吉林大学;2008年
9 张婕;一项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上海的实施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小波;大学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生涯发展障碍与应对策略的现状与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何利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郭楠;大学生压力应对的心理承受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刘尧;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D];吉林大学;2008年
5 隋耀伟;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菲;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受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刘跃;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艳霞;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与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9 牟宏玮;中学生社会支持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年
10 王丽;学业压力情境、人格特质对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一致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82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382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