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任务转换范式下非空间性Simon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

发布时间:2017-03-30 09:20

  本文关键词:任务转换范式下非空间性Simon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刺激-反应相容性(Stimulus-Response Correspondence effect,SRC效应)是从空间匹配关系的角度描述刺激位置与动作反应的空间模式对个体信息加工影响的概念,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种典型的空间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Simon效应及其各种变式近几年来也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关注。本文研究的非空间性Simon效应属于标准Simon效应的一种变式。以往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控制刺激形式、反应方式等探究空间Simon效应和Simon效应反转现象,并尝试用不同理论模型加以解释,但至今尚形成统一的定论。最新研究表明,在Simon任务的新变式——联合Simon任务中也能产生Simon效应,即联合Simon效应(the joint Simon effect, JSE)。当将标准双重选择Simon任务变为单人go/no-go任务时,即由一个被试仅对刺激的两种属性中的一种进行单按键反应时,Simon效应消失;当两个被试共同完成go/no-go任务即联合任务时,Simon效应又产生了,即联合Simon效应。这表明,在单人go/no-go任务中,被试单按键反应不需要将该反应编码为左或右,因此刺激位置编码不再与反应位置编码存在匹配或不匹配,Simon效应消失;在双人go/no-go任务即联合任务中,另参与者的存在影响被试任务或行为表征,Simon效应又出现。研究者提出很多理论假设来解释这种现象,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空间反应编码假说(the spatial response coding account)和参考编码假说(the referential coding account)。二者都认为,空间反应编码是联合Simon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但二者在刺激空间维度的相关性方面存在分歧:空间反应编码假说把刺激空间位置看作是反应编码的唯一参考维度;参考编码假说则认为任何可感知的维度或事件均可作为反应辨别的基础。针对两种假说的争论,Sellaro等人(2014)采用经典双重选择任务、单人go/no-go任务和双人go/no-go任务(即联合Simon任务)三种任务范式,研究证实非空间性Simon效应的存在,提出Simon效应的新变式即基于颜色的非空间性Simon效应和非空间性联合Simon效应,该研究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参考反应编码假说,即任何可感知的显著的(空间性的或非空间性的)刺激属性或事件均可作为反应辨别的基础。因此,本研究首先重复验证Sellaro等人的研究,以证实非空间性Simon效应是否存在,然后采用任务转换范式探究非空间性Simon效应的反转现象及其作用机制,并尝试用逻辑再编码规则假说予以解释。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经典的双重按键选择任务,被试左手和右手分别戴着与反应键所标记颜色(红色或绿色)一致的手套,要求被试对中心呈现的红色或绿色的形状刺激(圆形或三角形)进行形状辨别,以验证非空间性Simon效应是否存在。实验2采用迁移范式,要求被试先进行诱导任务,中间休息五分钟,然后完成诊断任务,其中诱导任务为颜色辨别任务(颜色为相关维度),诊断任务为形状辨别任务(颜色为无关维度),以探究当颜色辨别任务中颜色匹配不相容时,形状辨别任务中非空间性Simon效应是否减小、消失,甚至发生反转现象,并探究非空间性Simon效应反转的认知加工机制。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存在基于颜色的非空间性Simon效应,即任务-无关的刺激本身的非空间性属性(如颜色)也可以通过自动路径得到自动化地加工。也就说,刺激的非空间性属性(如颜色)也能自动地激活与其相似或一致的反应,表现为当颜色匹配一致时比颜色匹配不一致时,反应更快,准确率更高。(2)基于颜色的非空间性Simon效应的存在进一步证实参考编码假说。空间位置并不是反应编码的唯一参考维度,其他任何可感知的显著的刺激特征均可作为反应编码的参考维度。(3)控制任务指导语,非空间性Simon效应也会减小、消失,甚至发生反转。非空间性Simon效应反转现象符合逻辑再编码规则,即诱导任务中抽象的颜色匹配的”不一致反应“规则自动迁移到诊断任务中任务-无关的刺激颜色维度导致非空间性Simon效应减小、消失,甚至发生反转。
【关键词】:非空间Simon效应 Simon效应的反转 任务转换 参考编码假说 逻辑再编码规则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8
  • 1.1 Simon效应12-13
  • 1.2 非空间性Simon效应13-14
  • 1.3 非空间性Simon效应的理论研究14-17
  • 1.3.1 双重线性模型15
  • 1.3.2 维度重合理论15-16
  • 1.3.3 空间反应编码假说16-17
  • 1.3.4 参考编码假说17
  • 1.4 非空间性Simon效应的相关研究17-18
  • 1.5 Simon效应反转现象18-19
  • 1.6 Simon效应反转现象理论研究19-22
  • 1.6.1 逻辑再编码假说19-20
  • 1.6.2 “显示-控制排列对应性”观点20
  • 1.6.3 双重加工模型20-21
  • 1.6.4 其他假说21-22
  • 1.7 Simon效应反转现象的相关研究22-26
  • 1.7.1 任务内Simon效应反转现象研究22-23
  • 1.7.2 任务间Simon效应反转现象研究23-26
  • 1.8 反应时分布分析26-28
  • 第二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28-32
  • 2.1 问题的提出28-29
  • 2.2 研究意义29-30
  • 2.3 研究假设30-32
  • 第三章 实验研究32-48
  • 3.1 实验一32-36
  • 3.1.1 实验目的与设计32
  • 3.1.2 方法32-33
  • 3.1.3 结果与分析33-35
  • 3.1.4 讨论35-36
  • 3.2 实验二36-45
  • 3.2.1 实验目的与设计36-37
  • 3.2.2 方法37-38
  • 3.2.3 结果与分析38-43
  • 3.2.4 讨论43-45
  • 3.3 实验1和实验2的联合分析45-48
  • 3.3.1 反应时和错误率45-46
  • 3.3.2 讨论46-48
  • 第四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48-56
  • 4.1 综合讨论48-53
  • 4.2 结论53
  • 4.3 研究展望53-56
  • 参考文献56-64
  • 致谢64-66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萍;;Simon效应反转现象的理论述评[J];科技信息;2011年02期

2 宋晓蕾;游旭群;;Simon效应及其反转现象作用机制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3 蒋军;张庆林;王力;陈安涛;;基于物体的注意对Simon效应的调节[J];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4 ;Simon印象[J];新闻人物;2007年08期

5 谢亚妮;;关于Simon效应现象的研究综述[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王力;张栎文;张明亮;陈安涛;;Go/No-Go范式中非反应手状态对Simon效应性质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年01期

7 王力;张明亮;张栎文;陈安涛;;Simon效应源于反应选择阶段:基于知觉负荷对Simon效应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8 王艳;金珏;邱香;李健;于庆宝;冯士刚;周莉;李长军;唐一源;;提示线索位置影响斜线任务中Flanker与Simon冲突间的交互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10期

9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继康;任务转换范式下非空间性Simon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石杰;情绪效价影响空间Simon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任务转换范式下非空间性Simon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76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4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