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沉思反应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20-08-03 18:02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沉思反应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研究共选取了黑龙江省的5所高校共7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简版)》、《贝克抑郁量表》、《中文版沉思反应量表》、《情绪调节量表》进行测试。研究表明:(1)大学生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以生源地和年级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年级主效应差异显著,大二得分高于其它三个年级。(2)大学生在强迫冥想因子、反思因子和沉思反应均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以生源地和年级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在强迫冥想因子以及沉思反应均分上的年级主效应差异均显著;大学生在沉思反应上的生源地主效应差异显著。(3)大学生在抑郁情绪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以生源地和年级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年级主效应差异显著,大二得分高于其它三个年级。(4)大学生表达抑制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情绪调节与重新评价不具有显著地性别差异。以生源地和年级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表达抑制的年级主效应差异显著,大一得分高于它三个年级。(5)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抑郁情绪成显著正相关,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沉思反应成显著正相关,沉思反应与抑郁情绪成显著正相关,情绪调节与沉思反应成显著正相关,情绪调节与抑郁情绪不显著相关。(6)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沉思反应在它们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表达抑制显著的调节了沉思反应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即在低表达抑制水平下,沉思反应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水平较低,而在高表达抑制水平下,沉思反应对大学生郁情绪的预测作用较大。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42.6
【图文】:

模型图,元认知,模型,信念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调节执行功能理论认为造成消极情绪的根源是个体对沉思反应的ws,2000)。有研究表明,无论积极或消极的元认知均与沉思反应、抑相关(Papageorgiou,2003)。积极的元认知将沉思反应视为一种应对策反应我可以很好的分析事件),而消极的元认知将沉思反应视为与危害性(如:反刍思我会让我无法做其他事情)。如图 2-1 所示会产生积极信念,使个体进入沉思反应状态,一旦开始沉思反应极信念 1(认为这种思维是有害的且不可控的)与消极信念 2(认人际后果),从而产生抑郁情绪,抑郁情绪又会激发元认知效能影响身心健康。

认知模型,贝克


卫生组织主编,1994)。Harrington(1994)将其定义为一种病理性的低下状态。表个体感受到不愉快、绝望,持久的缺乏快乐感。孟昭兰(1998)将其定义为一种性情绪体验,其包含了痛苦、悲伤、自卑等多种不良情绪。本文将抑郁情绪为一种非临床意义上的负性情绪体验。其主要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是正体在主观上的不良体验。.3.2 抑郁情绪的理论3.2.1 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Beck 提出了抑郁的认知模型。该模型包含深层的功能失调信念与表层的消动思维。功能失调信念通过消极图式以及歪曲的信息加工产生消极的自动思种认知模式一般不易被察觉,但是一旦遇到消极事件就会被激活,抑郁体验而来(Donna E,1987)。贝克划分了三类导致抑郁的消极认知(又叫消极认知三):对自我的消极看法(谴责、贬低自己等);对世界的消极看法(认为世自己不公平);对未来的消极看法(认为未来生活没有希望)。并且认为躯状、动机障碍,以及情感失调是对消极认知的反应,如图 2-2。

认知模型


图 2-3 无望抑郁的认知模型.3.3 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3.3.1 抑郁情绪的测量抑郁情绪多采用问卷形式测量,其中主要的量表有《抑郁自评量表》、《贝抑郁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是由 Zung(1987)编制,包含 20 个项目。《贝克抑郁量表》是由 Beck 编制的,包含了 21 个项目(汪向,1993)《。流调中心抑郁量表》是由 Radloff 编制的包含了 20 个项目(汪向东,1993)。3.3.2 抑郁情绪与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与需要的过程。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在自卑、害羞、胆小、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对人冷淡等。刘俊喜(2006)等人研究表明大学生整体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而抑郁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良的人际交往关系。同时,李凤兰(2005)的研究发现人际交往辅导对于改善抑郁绪具有显著的作用。3.3.3 抑郁情绪与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仲敏;;青少年自我情绪调节初探[J];江苏教育;2019年24期

2 胡娜;;与他人相处时如何进行情绪调节?——人际情绪调节的几种类型及区别[J];大众心理学;2019年06期

3 于腾旭;刘文;刘方;;基于强化学习视角的情绪调节研究及展望[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年03期

4 王玉洁;窦凯;;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年07期

5 郑会杰;;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特征研究[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6 高伟;陈圣栋;龙泉杉;杨洁敏;袁加锦;;情绪调节研究方法的蜕变:从有意情绪调节到自动化情绪调节[J];科学通报;2018年04期

7 叶盈;;内隐情绪调节的方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06期

8 姜植;;人际间情绪调节的概念界定与测量方法述评[J];河西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9 张晓玲;;团体辅导模式下的情绪调节[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31期

10 江荣;;太极瑜伽对高校女大学生身心机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朗月;上官芳芳;刘兴华;郑睿敏;;正念训练改善成人依恋焦虑: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2 侯璐璐;闫秀峰;江琦;王焕贞;;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对预期情绪生理唤醒的影响[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3 吴桐;;初中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A];“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4 谢宇;马伟娜;江洁;;大学生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基础——基于fMRI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5年

5 温瑶;甘怡群;谢晓非;;地震灾后医务工作者的情绪调节与工作倦怠、投入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宋新涛;冯正直;王智;;陆军青年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和心理素质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婷;甘怡群;;反馈类型与情绪调节内隐理论对词汇判断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魏义梅;;高师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自杀意念的关系[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9 罗鸣鸣;张野;;浅述无意识情绪调节的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10 谢德光;张大均;王金良;宋雪芹;;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芬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书写表达:情绪调节的良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赵鑫 周仁来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扫描国际主要情绪调节研究中心(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赵鑫 周仁来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扫描国际主要情绪调节研究中心(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王敏;胆固醇过低精神易失常[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总指挥室干部 魏待征 陈保笏;低分培训压力的心理调试[N];人民公安报;2001年

6 杨利昆;疲劳发生与情绪调节[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7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迎春 费纯;情绪调节提升劳动者深层扮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叶宝娟 方小婷;情绪调节困难加重大学生网络成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9 甘泉县道镇中学 闫春林;师生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N];延安日报;2010年

10 丁卫红(作者单位:芜湖市体委业余体校);网球比赛重在情绪调节[N];安徽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MUHAMMAD NAEEM;下属传播上司的负面八卦对于上司行为和态度所产生的影响:情绪调整和组织支持的调节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陈念劬;大学生情绪调节倾向的调节效应及影响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3 邱莉;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伟娜;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田学英;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邢秀芳;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王璐;基于社会身份与情绪调节的消费决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8 赛李阳;青少年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积极情绪的行为及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9 李晓艳;顾客侵犯对服务员工离职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邓欣媚;青少年情绪调节增强调节与减弱调节的发展及其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霞;大学生友谊嫉妒、成人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矫勋;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沉思反应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3 蒋红;中职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D];喀什大学;2019年

4 孙畅;任务转换训练对情绪调节能力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5 黎嘉慧;初中生友谊质量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6 张玉洁;不同人称视角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9年

7 毕强;基于情绪调节和场景理论的交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8 甘辰;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外显和内隐情绪调节的改变的行为学和神经电生理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9 张e

本文编号:2780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780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5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