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程序公正下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0-08-09 12:26
【摘要】:不公平厌恶是指不喜欢不公平的结果,包括不利不公平厌恶和有利不公平厌恶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个体所得资源少于他人时的一种消极反应,后者是指个体所得资源多于他人时的一种消极反应。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会面临着许多的公平情境。在以往研究中多集中在分配公正上,而关于个体对程序公正的认知研究多集中于青少年,且主要探讨其对规则和法律程序公平的认知。再者,社会关系又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研究以程序公正为背景,探讨儿童在两种不公平条件下选择公平程序的差异以及亲疏关系、社会比较对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影响。实验1以6岁、8岁、10岁共189名儿童为被试,采用迫选范式,比较儿童在有利不公平和不利不公平条件下选择公平程序的差异程度,探讨儿童程序公正下不公平厌恶的发展。结果发现:(1)在程序公正背景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利不公平的厌恶没有变化;对有利不公平的厌恶逐渐增强;(2)6-10岁儿童没有出现明显的对程序公平的偏好。实验2以6岁、8岁、10岁共189名儿童为被试,采用迫选范式,比较当亲疏关系分别为陌生人、同学、好朋友时儿童在有利不公平和不利不公平条件下选择公平程序的差异程度,以考察亲疏关系对儿童在程序公正下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l)当接受者对象从玩偶变为陌生人时,只影响了 10岁儿童对公平程序的选择,两种不公平条件下都会克服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表现出亲社会行为;(2)亲疏关系只对儿童在有利不公平下的选择产生了影响,6岁和10岁儿童对好朋友表现出明显的亲社会行为;(3)8岁儿童没有显著受到亲疏关系的影响,6岁儿童会对好朋友表现明显的亲社会行为,8岁与10岁儿童相同,面对好朋友时,利己行为减少;(4)在三种亲疏关系下,随年龄增加利己儿童人数减少,公平和利他儿童人数增多。实验3以6岁、8岁、10岁共189名儿童为被试,采用迫选范式,比较当社会比较分别为上行社会比较、平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时儿童在有利不公平和不利不公平条件下选择公平程序的差异程度,以考察社会比较对儿童在程序公正下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1)社会比较类型对儿童在两种不公平条件对公平程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2)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两种不公平条件下对公平程序的选择有显著差异;(3)上行社会比较会增加8岁和10岁儿童的利己行为,下行社会比较会促进三个年龄儿童的利他行为。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l)儿童在程序公正背景下不公平厌恶的发展特点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利不公平的厌恶逐渐降低;对有利不公平的厌恶逐渐增强;6-10岁儿童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程序公正偏好。(2)当有社会影响时,10岁儿童开始出现明显的程序公正偏好;当亲疏关系为好朋友时会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但是8岁儿童始终关注程序公正;上行社会比较会增加8岁和10岁儿童的利己行为,下行社会比较会促进三个年龄儿童的利他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42
【图文】:

程序公正,儿童,范式,分配公正


2研究思路逡逑本研宄旨在考察儿童在程序公正背景下不公平厌恶的发展,及亲疏关系与社逡逑会比较对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研宄框架如图1所示。逡逑|邋逦逡逑5逦实验邋2逡逑逦邋銮逦tt邋I邋■系逡逑实验].逦f逦程序公正下逦|逡逑无社会影响灥一邋t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S逡逑逦邋X邋逦邋逦逡逑§逦^逦实验3逡逑t逦响逦社会比较逡逑展逦逦逡逑图1研究框架逡逑实验1:采用了类似于分配公正中使用的强制选择范式的程序选择范式(?6111-逡逑etal.,2013;邋Li邋etal.,2016;邋Williams邋&邋Moore,邋2016)。有研究者发现婴儿表现出逡逑概率直觉:他们对比例敏感,并且能够根据概率做出最优选择(T6gl如,Girotto,逡逑Gonzalez,邋&邋Bonatti,2007;邋Denison邋&邋Xu,邋2014)。此外,儿童可以运用他们在程逡逑序分配中的概率推理知识,表现出对程序正义的偏爱(Shaw邋&邋Olson,邋2014;逡逑9逡逑

儿童,程序,有利条件,百分比


年龄逡逑图2在两种条件下选择公平程序的儿童人数百分比逡逑由图2可知,儿童在不利条件下选择公平程序的人数都多于在有利条件下选逡逑择公平程序的人数,为了分析儿童是否是随机做的选择,对儿童的选择与随机水逡逑平进行了比较。二项式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逡逑逦表1儿童在不公平条件下选择公平程序与随机水平的二项式检验逦逡逑6邋岁逦逦8^逦邋逦10^逦逡逑逦百分比(%)邋p逦百分比(%)逦p逦百分比(%)邋p逡逑有利逦26.67逦.000逦50.00逦1.000逦50.88逦1.000逡逑不利逦91.67逦.000逦88.71逦.000逦85.96逦.000逡逑由表1可知,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6岁儿童对公平程序的选择显著低于随逡逑机水平,8岁、10岁儿童的选择与随机水平无显著差异;在不利不公平条件下,逡逑6岁、8岁和10岁儿童的选择显著高于随机水平。逡逑为了考察在有利和不利不公平条件下,儿童对公平程序的选择有无显著差异,逡逑对其进行了配对卡方检验:逡逑McNemar检验结果显示,与在有利条件下相比,6、8、10岁儿童都更可能逡逑在不利条件下选择公平程序(6岁:NB小=32.089,/?<0.001;邋8岁?_/邋!,=邋14.694,逡逑p<邋0.001;邋10邋岁:f邋山=10.028,逦p<0.05)。逡逑3.2在不公平条件下儿童选择公平程序的年龄差异逡逑为了比较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不公平条件下对公平程序的选择是否有显著不逡逑同

儿童,分比,年龄组,类型


中的公平转盘)、不可解释(选择不利条件中的劣势转盘和有利条件中的优势转逡逑盘)。逡逑对不同年龄组中,不同类型儿童的人数进行了描述统计,如图3所示:逡逑100邋r逡逑选90逦-逡逑I邋80邋?逡逑¥邋70逦-邋, ̄ ̄逡逑程,逡逑序60邋-逡逑ft邋.n邋.逦口利己逡逑儿逦n逦□公平逡逑K逦a:"7!逦旧利他逡逑S逦?;?;逦;■;逦a不可解释逡逑Q邋20逦-逦-7^1逦.邋'逡逑。逦::::L逦逦逡逑6岁逦8岁逦10岁逡逑年龄逡逑图3在三个年龄组中不同类型儿童的人数百分比逡逑由图3可知,利己类型6岁儿童人数明显多于8岁和10岁,8岁和10岁中逡逑的公平类型儿童明显多于6岁,利他类型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且在三个年逡逑龄的儿童中利己和公平类型的儿童人数明显多于利他和不可解释类型的儿童。逡逑为了比较不同类型的儿童人数在年龄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对其进行了卡方独逡逑立性检验:逡逑结果显示:利己类型的儿童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7.319,逦0.05,逡逑Cramer’s邋V邋=邋0.202),两两比较显示6岁的利己类型儿童显著高于8岁和10岁逡逑儿童;公平类型的儿童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2)=8.0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正德;;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价值取向[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刘伟;吴玄娜;;程序公正补偿性效应的有限性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企业经济;2016年07期

3 徐世坤;;关于会计程序公正及其实现途径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1年04期

4 许世坤;;关于会计程序公正及其实现途径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1年08期

5 宫丽艳;;论教育政策程序公正[J];道德与文明;2010年05期

6 黄毅;;论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J];沧桑;2009年02期

7 李君友;孙柏文;;从高考试卷判零分谈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J];中国律师;2009年02期

8 王辉;张英俊;;从程序公正缺失看刑讯逼供久禁不止的原因[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霍骁象;田艳梅;;会计程序与程序公正[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朱小平 ,马元驹;论会计的程序公正[J];财会月刊;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惠忠;;律师与程序公正[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2 刘伶俐;赵谦;;从董必武“程序公正”法律观论如何科学审判案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五辑)[C];2015年

3 侯方俊;马红宇;梁娟;;他人的程序公正对自我的合作行为的影响:不确定感的中介作用[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4 赵敏;;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的价值权衡与程序公正——以A地区试点状况为研究样本[A];2018第二届全国检察官阅读征文活动获奖文选[C];2018年

5 杨鸿台;;论社会程序公正与社会实体公正[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6 李浪;;端正执法思想,实现执法为民[A];中国烟草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朱亚博;;如何从程序公正走向结果公正[A];七省市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06年

8 梁娟;马红宇;;程序公正对权威正当性判断的影响:基于关系关注还是工具关注[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9 祝振兵;肖荣勋;;课堂公正感对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成绩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贝淑芝;张峻义;;审判公正的内涵界定及其运作[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奚水;程序公正是保证评选公正的基础[N];中国摄影报;2019年

2 朱述古;“11·15”火灾赔偿应尽可能程序公正[N];中国青年报;2010年

3 新华社记者 吴涛;程序公正为正义之基[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李记;程序公正让舆论和公众期待落到实处[N];郑州日报;2013年

5 谢国富;执行中程序公正之我见[N];江苏经济报;2003年

6 尤海东 王清坤;程序公正的优先性[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罗勋英 杨卫东 曾铁军;让“阳光”照亮药监形象[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丁国强;诉讼的意义[N];检察日报;2001年

9 庞金录;“有些惊诧”不无道理[N];检察日报;2003年

10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吴孟栓;三十年不寻常的程序正义之路[N];检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蔡长林;民事诉讼程序公正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吕艾芹;中国文化情境下医务人员组织公民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杜宝庆;刑事审判价值论[D];重庆大学;2008年

4 周鸿雁;公共管理公正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5 白石;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张敏;学校制度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美佳;程序公正下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及影响因素[D];天津师范大学;2019年

2 严敏姬;澳大利亚远程审理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3 苏雪菁;审判程序公正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潘凯;指向自我与他人的分配、程序公正信念对愤怒表达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2年

5 马峻;公务员的道德信念对程序公正判断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6 梁娟;提取容易性对程序公正判断的影响:信息不确定与自我不确定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魏佳琪;群众对警察的内隐态度、程序公正判断与合作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陈楠;刑事诉讼程序公正之法理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9 盛大伟;审判程序公正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0 彭语良;论程序公正对法律事实认定的保障[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87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787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4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