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青少年孤独感特点及绘画团辅干预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07:21
   研究以孤独感量表(UCLA)第三版为工具,旨在探索青少年孤独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团辅干预,并探讨其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其中研究一与研究二为预备研究,研究三与研究四为正式研究。研究一以UCLA孤独感量表为工具,对高中阶段青少年进行调查(有效问卷925份),考察其在性别、家庭情况、年龄、户口、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住宿等方面的差异,并基于调查结果为访谈与干预筛选被试24名。研究二选取高分组(选取标准为51.124分以上)中24名被试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对文字资料与绘画作品的分析探寻其孤独感特点,形成初步假设,并根据方案制定的理论基础与青少年孤独感特点制定干预方案。研究三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将24名被试以前测分数为根据进行配对分组,其中12名进入干预组,12名进入控制组,对干预组进行绘画团辅干预,每周2次,每次120分钟,共12次,控制组不予干预。通过干预前与干预后UCLA量表的得分比较二组之间的差异并评估干预效果。研究四在干预后对干预组中12名成员进行深度访谈,根据干预前访谈对青少年孤独感特点进行的假设对孤独感特点得出最终结论并探究干预的效果;将干预过程中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合干预效果与孤独感特点探索干预的作用机制。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被试样本中,高孤独感被试占16%;2.不同年级被试孤独感差异显著,高三年级孤独感高于高二年级,高二年级高于高一年级;3.单亲家庭被试孤独感高于非单亲家庭被试且具有显著差异;4.不同年龄、性别、户口、班干部情况、住宿情况、独生子女被试的孤独感差异不显著;5.干预组的孤独感得分降低,与控制组得分相比具有显著差异;6.青少年孤独感具有隐蔽性和不稳定性;7.高孤独感青少年的绘画作品特点有:人物比例小且无手无脚、人物之间距离近、笔触力度轻;8.绘画团辅干预的效果通过成员认知的转变、情绪处理方式的变化及人际困难应对方式的变化体现,干预的效果也表现在绘画作品中;9.绘画团辅干预对孤独感的降低通过青少年认知转变、社交技能内化、现实人际关系改变三个过程实现。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通过成员认知转变、社交技能内化从而将现实人际关系改善此作用机制,基于青少年孤独感的隐蔽性、不稳定性两个特点的绘画团辅干预对青少年孤独感有缓解作用,并表现在认知、情绪处理方式和人际困难应对方式三个方面,并在访谈与绘画作品中得以体现。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844.2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孤独感


研究假设基于青少年孤独感特点的绘画团体辅导方案可有效改善其孤独感。??1.4.5总技术路线??本研究的总技术路线如图1.1。??文献综述??(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研究一:调査及被试筛选????1?以UCLA孤独感里表为工具,对!s中阶段冓少年进行??提出问题、确立研究假设???调查(有效问卷925份?>.考察其在性别、家庭情????1?况.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并基于调查结果为访谈与干??预筛选被试24名,??”????预备研究????研究二:孤独感特点初步研究与方案形成??选取高分组(选取标准为51.124分以上)中24名被试????进彳银度访谈,通过对文字资料与绘画作品的分柝探??寻其孤独感特点,形成初步假设,并相据方案制定的??理论基础与冓少年孤独感特点制定干预方案.??研究三:冓少年孤独感绘画团辅干预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将24名被试以前测??

思路,改变现实,社交技能,现实人


第二是在建立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化人际预期,即社交期绍水f?(认知);第三是??从现实人际关系入手,改变现实的人际关系(社交技能的提?iVU社会支持的获??得)。具体干预思路如图2.1所示。??33??

前作,作者


图3.1?RX321干预前作品??这一作品完成时,作者有意回避对它的描述,所以在其他成员展示完自后,作者才发言。??“这是一棵树,一个房子还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荣彬;温勃;宋逸;罗冬梅;董彦会;董彬;马军;;1990-2016年中国青少年死亡率及主要死因变化[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年08期

2 赵俊;徐光铮;宋园园;彭磊;刘莉;丁小兵;李仰瑞;;家庭医生制管理对改善失独人群孤独状态的效果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年04期

3 尹洪影;万恩;杨立华;钟沿风;姜洪波;;高三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相关调查[J];环球中医药;2015年S1期

4 刘杰瑞;;大学生绘画治疗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15年06期

5 杭荣华;陶金花;吴明飞;张雪娇;董亚歌;;心理咨询对失独者抑郁症状和孤独感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2期

6 何安明;惠秋平;刘华山;;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感恩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1期

7 鲁娟;谢长勇;王悦;;不同地域人员人格特征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11期

8 范兴华;方晓义;张尚晏;陈锋菊;黄月胜;;家庭气氛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外向性与自尊的中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4期

9 田录梅;张文新;陈光辉;;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检验一个间接效应模型[J];心理学报;2014年02期

10 马红霞;程淑英;傅楚巧;郑海英;张聪颖;武雪娇;;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房树人绘画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25期



本文编号:2862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862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b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