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惰性:来自脑电和功能磁共振的证据
发布时间:2021-01-16 11:11
睡眠惰性(sleep inertia)是指从睡眠中醒来的短暂生理状态,其特征是低警觉性、迷惑、行为紊乱和认知能力、感觉能力下降的状态。已有研究表明,睡眠惰性期间,持续性注意、警觉、工作记忆、执行功能、决策等任务表现下降。睡眠惰性的基础研究表明,从睡眠到觉醒状态的转换不是一种全或无的转换,而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生理调节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虽然很多研究探究了睡眠惰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睡眠惰性的生理心理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进一步探讨睡眠惰性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首先验证睡眠期的特征是否会侵入到睡眠惰性阶段;其次,探究睡眠惰性期间脑电脑网络和静息态脑网络的特征;最后,探究睡眠惰性期间电生理信号与血氧动力学信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睡眠惰性的神经机制提供来自于多模态的证据。研究一中,我们探究了 90分钟的午睡能否引起睡眠惰性,并使用基于最小生成树的图论分析方法,探究睡眠惰性期间脑电脑网络的变化。具体来说,我们收集了 27名健康大学生在睡前,醒后5分钟以及醒后25分钟的脑电睁眼静息态数据,并且,这些被试完成了精神运动警觉任务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填写。结果表明,在15名慢波时长超过5...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PVT程序的示意图??
士学位论文???睡前??I?I醒后5分钟??_后25分钟????I??0.8?-?-?-???|?????-?T???T???-?*1???p=n?r=-|??^?_?III??0.6?丨工?|?工??T?T???*?:??I?I??〇.4?■-■■?_丨,■??丄?zn?—??0.2??〇.〇?LHJ_LH?HJ_LH?HJ_LH?HJ_LH_??最大中间中心度?叶子分数?直径?平均离心率??图3最小生成树的结果??注:*p<0.05??3.?4讨论??本研宄的目的是探究90分钟的午睡能否引起睡眠惰性,以及睡眠惰性期间脑电脑??网络是否具有特殊的模式。我们发现有一半的被试在90分钟的午睡后会出现睡眠惰性,??并且睡眠惰性期间delta频段的功能整合程度降低。??3.4.1小睡与睡眠惰性??小睡是一种应对睡眠缺失、长时间保持清醒或夜间保持清醒而导致的困倦和表现受??损的常用策略。而睡眠惰性的存在可能会掩盖了小睡的益处,被认为是小睡的副作用。??Hilditch等人的元分析探讨了?30分钟以下的小睡与睡眠惰性的关系(Hilditch,?Dorrian,&??Banks,2017),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睡眠惰性的严重程度的关系非常复杂,需要根据小??睡的发生时间以及先前的睡眠情况具体的制定小睡的策略。考虑到国内群众普遍具有午??睡习惯,我们探究了午睡和睡眠惰性的关系,并聚焦了有90分钟(一个睡眠周期)的??午睡时间时,睡眠惰性的发生率。我们的结果显示,在15名具有持续5分钟以上慢波??睡眠的被试中,仅有8名被试在醒后的PVT任务中的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间坐标的解剖位置(Tzourio-Mazoyer?et?al.,2002)。??iiim??图4默认网络(绿)、背侧注意网络(蓝)和额顶控制网络(红)的空间分布??表5通过群组ICA提取的DMN、DAN和FPN包含的脑区及MNI坐标??MNI坐标??脑区?X?Y?Z?T??■网络(DMN)??R?楔前叶?3?-57?36?21.20??R后扣带回?6?-42?21?19.94??L?角回?-42?-72?36?12.73??R?枕中回?33?-93?6?8.45??R?枕下回?30?-93?-6?6.04??背侧注意网络(DAN)??R?缘上回?60?-30?36?18.31??L?缘上回?-63?-27?33?16.58??26??
本文编号:2980726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PVT程序的示意图??
士学位论文???睡前??I?I醒后5分钟??_后25分钟????I??0.8?-?-?-???|?????-?T???T???-?*1???p=n?r=-|??^?_?III??0.6?丨工?|?工??T?T???*?:??I?I??〇.4?■-■■?_丨,■??丄?zn?—??0.2??〇.〇?LHJ_LH?HJ_LH?HJ_LH?HJ_LH_??最大中间中心度?叶子分数?直径?平均离心率??图3最小生成树的结果??注:*p<0.05??3.?4讨论??本研宄的目的是探究90分钟的午睡能否引起睡眠惰性,以及睡眠惰性期间脑电脑??网络是否具有特殊的模式。我们发现有一半的被试在90分钟的午睡后会出现睡眠惰性,??并且睡眠惰性期间delta频段的功能整合程度降低。??3.4.1小睡与睡眠惰性??小睡是一种应对睡眠缺失、长时间保持清醒或夜间保持清醒而导致的困倦和表现受??损的常用策略。而睡眠惰性的存在可能会掩盖了小睡的益处,被认为是小睡的副作用。??Hilditch等人的元分析探讨了?30分钟以下的小睡与睡眠惰性的关系(Hilditch,?Dorrian,&??Banks,2017),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睡眠惰性的严重程度的关系非常复杂,需要根据小??睡的发生时间以及先前的睡眠情况具体的制定小睡的策略。考虑到国内群众普遍具有午??睡习惯,我们探究了午睡和睡眠惰性的关系,并聚焦了有90分钟(一个睡眠周期)的??午睡时间时,睡眠惰性的发生率。我们的结果显示,在15名具有持续5分钟以上慢波??睡眠的被试中,仅有8名被试在醒后的PVT任务中的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间坐标的解剖位置(Tzourio-Mazoyer?et?al.,2002)。??iiim??图4默认网络(绿)、背侧注意网络(蓝)和额顶控制网络(红)的空间分布??表5通过群组ICA提取的DMN、DAN和FPN包含的脑区及MNI坐标??MNI坐标??脑区?X?Y?Z?T??■网络(DMN)??R?楔前叶?3?-57?36?21.20??R后扣带回?6?-42?21?19.94??L?角回?-42?-72?36?12.73??R?枕中回?33?-93?6?8.45??R?枕下回?30?-93?-6?6.04??背侧注意网络(DAN)??R?缘上回?60?-30?36?18.31??L?缘上回?-63?-27?33?16.58??26??
本文编号:2980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980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