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事件的痛苦程度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核心信念挑战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1-01-26 22:09
对53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具体创伤事件痛苦程度与创伤后成长(PTG)的关系,并检验核心信念挑战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人患病或死亡类的创伤事件(T2)痛苦程度可负向预测PTG,并以核心信念挑战为中介;(2)目睹他人或自身相关的创伤事件(T1)痛苦程度和自身受虐待类的创伤事件(T5)痛苦程度可正向预测PTG,并以核心信念挑战为中介;(3)自然灾害类的创伤事件(T3)痛苦程度和家庭冲突类的创伤事件(T4)痛苦程度与核心信念挑战和PTG都无显著相关。因此不同领域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引发创伤后成长的可能性不同。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 2019,42(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研究工具
2.2.1 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
2.2.2 核心信念量表
2.2.3 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
2.3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3.2 创伤事件痛苦程度、核心信念挑战和PTG相关分析
3.3 中介分析
4 讨论
4.1 T1痛苦程度和T2痛苦程度与PTG的关系
4.2 T5痛苦程度和其它创伤事件痛苦程度与PTG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J]. 陈杰灵,伍新春,安媛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2]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特质抑郁的影响: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的链式中介作用[J]. 曾庆巍,刘爱书,栗诗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4)
[3]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J]. 周宵,伍新春,袁晓娇,陈杰灵,陈秋燕. 心理学报. 2015(04)
[4]父母冲突的稳定性及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时间效应:一个追踪研究[J]. 梁丽婵,边玉芳,陈欣银,王莉. 心理科学. 2015(01)
[5]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反刍与社会支持的作用[J]. 周宵,伍新春,安媛媛,陈杰灵. 心理学报. 2014(10)
[6]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温忠麟,叶宝娟.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5)
[7]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分析[J]. 汪际,陈瑶,王艳波,刘晓虹. 护理学杂志. 2011(14)
[8]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涂阳军,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1)
[9]认知评价在婚姻冲突与青少年自尊关系间的中介作用[J]. 池丽萍,俞国良. 心理科学. 2008(05)
[10]父母消极抚养方式与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杨阿丽,方晓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04)
硕士论文
[1]急诊死亡患者家属心理危机干预实证研究[D]. 陈冬冬.第四军医大学 2009
[2]儿童青少年创伤事件问卷和创伤后症状量表的评价[D]. 廖喜明.暨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01896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 2019,42(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研究工具
2.2.1 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
2.2.2 核心信念量表
2.2.3 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
2.3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3.2 创伤事件痛苦程度、核心信念挑战和PTG相关分析
3.3 中介分析
4 讨论
4.1 T1痛苦程度和T2痛苦程度与PTG的关系
4.2 T5痛苦程度和其它创伤事件痛苦程度与PTG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J]. 陈杰灵,伍新春,安媛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2]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特质抑郁的影响: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的链式中介作用[J]. 曾庆巍,刘爱书,栗诗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4)
[3]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J]. 周宵,伍新春,袁晓娇,陈杰灵,陈秋燕. 心理学报. 2015(04)
[4]父母冲突的稳定性及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时间效应:一个追踪研究[J]. 梁丽婵,边玉芳,陈欣银,王莉. 心理科学. 2015(01)
[5]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反刍与社会支持的作用[J]. 周宵,伍新春,安媛媛,陈杰灵. 心理学报. 2014(10)
[6]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温忠麟,叶宝娟.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5)
[7]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分析[J]. 汪际,陈瑶,王艳波,刘晓虹. 护理学杂志. 2011(14)
[8]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涂阳军,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1)
[9]认知评价在婚姻冲突与青少年自尊关系间的中介作用[J]. 池丽萍,俞国良. 心理科学. 2008(05)
[10]父母消极抚养方式与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杨阿丽,方晓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04)
硕士论文
[1]急诊死亡患者家属心理危机干预实证研究[D]. 陈冬冬.第四军医大学 2009
[2]儿童青少年创伤事件问卷和创伤后症状量表的评价[D]. 廖喜明.暨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01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00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