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群体性孤独”现象的审思与调适
发布时间:2021-02-23 11:14
"群体性孤独"是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尔在其《群体性孤独》一书中率先提出来的。青年"群体性孤独"现象是指网络社交时代青年的身体可以实现即时连接而心灵却愈发疏远的情感状态,即身连接与心隔离并存。此现象呈现在青年网络自我新样态、网络社交新幻想以及网络互动新行为中。其形成机理在于,网络自我新样态易使青年产生自我认同困境,网络社交新幻想易给青年带来认知偏差,网络互动新行为易导致青年情感虚化。调适青年群体性孤独现象,要借助外力,在引导中依靠教育解放心灵;要苦练内力,在独处中注重人的自我寻求;要相互接力,在线下会面中重新建构村落效应。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0,39(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青年“群体性孤独”现象的呈现方式
(一)网络自我新样态
1.逃离与回归并存引起的心理体验矛盾
2.虚拟与现实穿梭导致的双重角色困惑
3.多任务同时处理带来的多线生活冲突
(二)网络社交新幻想
1.渴望获得更高社会评价的关注
2.希望获得彰显自身存在的关心
3.期待获得亲密情感对象的关怀
(三)网络互动新行为
1.导致情感背离的异化式互动行为
2.带来情感虚幻的敷衍式互动行为
3.产生情感按摩的程度式互动行为
二、青年“群体性孤独”现象的生成机理
(一)网络自我新样态易让青年产生自我认同困境
(二)网络社交新幻想易给青年带来认知偏差
(三)网络互动新行为易导致青年情感虚化
三、青年“群体性孤独”现象的调适路径
(一)借助外力,在引导中依靠教育解放心灵
1.基于同理心培养平等互利的青年主体间性意识
2.有效提升青年在互动便利性增强下的互动深度
3.正确处理青年当前需要与延迟满足之间的关系
(二)苦练内力,在独处中注重人的自我寻求
1.认清独处的使用背景
2.理解独处的真正内涵
3.认识独处的巨大价值
(三)相互接力,在线下会面中重新建构村落效应
1.明确青年交往的心理边界
2.满足青年交往的亲和动机
3.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
本文编号:3047496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0,39(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青年“群体性孤独”现象的呈现方式
(一)网络自我新样态
1.逃离与回归并存引起的心理体验矛盾
2.虚拟与现实穿梭导致的双重角色困惑
3.多任务同时处理带来的多线生活冲突
(二)网络社交新幻想
1.渴望获得更高社会评价的关注
2.希望获得彰显自身存在的关心
3.期待获得亲密情感对象的关怀
(三)网络互动新行为
1.导致情感背离的异化式互动行为
2.带来情感虚幻的敷衍式互动行为
3.产生情感按摩的程度式互动行为
二、青年“群体性孤独”现象的生成机理
(一)网络自我新样态易让青年产生自我认同困境
(二)网络社交新幻想易给青年带来认知偏差
(三)网络互动新行为易导致青年情感虚化
三、青年“群体性孤独”现象的调适路径
(一)借助外力,在引导中依靠教育解放心灵
1.基于同理心培养平等互利的青年主体间性意识
2.有效提升青年在互动便利性增强下的互动深度
3.正确处理青年当前需要与延迟满足之间的关系
(二)苦练内力,在独处中注重人的自我寻求
1.认清独处的使用背景
2.理解独处的真正内涵
3.认识独处的巨大价值
(三)相互接力,在线下会面中重新建构村落效应
1.明确青年交往的心理边界
2.满足青年交往的亲和动机
3.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
本文编号:3047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047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