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乐观:对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1 12:11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它给心理学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如塞利格曼倡导的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等。在面对未来的积极认知、情绪和人格中,希望和乐观如同“孪生子”,形影不离相伴而生。希望与乐观是一种积极认知和情绪体验以及心理资本和人格力量,是人生未来成功路上指引航向的“双子星”。本研究旨在希望与乐观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探讨希望与乐观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希望与乐观对舒缓生活应激及干预心理危机的积极效应。本研究在希望与乐观积极品质的测量方面采用“成人希望量表”(AHS)与“成人乐观量表”(AOS);在心理危机和生活应激的测量方面,采用了美国心理学家Gadzella编制“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tudent-Life Stress Inventory, SLSI),依据CCMD诊断标准拟心理危机5个维度为心理危机的预警“靶症状”,抽样调查552人,通过SPSS和AMOS统计软件拟合“S生活应激—0希望&乐观—R心理危机”多元线性关系和结构方程模型,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证参数,并提出希望与乐观的培养方式及其对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本研究的结论有...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与评价
2.1.1 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
2.1.2 国内外“希望与乐观”研究成果
2.1.3 国内外“心理危机”和“预警干预”研究成果
2.1.4 国内外“希望与乐观”和“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成果
2.1.5 前人研究评述与拟研究问题提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人口学资料
3.1.2 社会学资料
3.2 理论假设
3.2.1 线性关系假设
3.2.2 结构方程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质性访谈法
3.3.2 量化研究法
第四章 理论分析
4.1 希望和乐观的哲学基础
4.1.1 希望和乐观的哲学思想渊源
4.1.2 希望和乐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4.2 希望和乐观的心理学基础
4.2.1 希望的心理学原理和加工机制
4.2.2 乐观的心理学原理和加工机制
4.3 希望和乐观的管理学基础
4.3.1 希望资本的管理学原理和加工机制
4.3.2 乐观资本的管理学原理和加工机制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希望资本在生活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的中介效应
5.1.1 部分中介效应:“生活应激,希望,心理危机”结构预测模型
5.1.2 完全中介效应:“生活应激—希望—心理危机”结构预测模型
5.1.3 标准回归效应:“生活应激-希望-心理危机”标准效应分析
5.2 希望和乐观双因素在生活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的中介效应
5.2.1 完全中介效应:“生活应激—希望&乐观—心理危机”结构预测模型
5.2.2 部分中介效应:“生活应激—希望&乐观—心理危机”结构预测模型
5.2.3 标准回归效应:“生活应激-希望-乐观-心理危机”标准效应分析
5.3 希望和乐观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积极效应预测
5.3.1 希望三因素对心理危机5因素的多元参数估计
5.3.2 乐观三因素对心理危机5因素的多元参数估计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6.1 希望与乐观是引导人生的优势积极力量
6.2 希望与乐观对心理危机的预测作用
6.3 希望与乐观: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模型
6.3.1 希望资本:缓解应激和干预危机的双重中介效应
6.3.2 乐观资本:缓解应激和干预危机的双重中介效应
6.3.3 希望与乐观:双因子双重中介效应
6.4 培养与干预:积极品质培养与心理危机援助
6.4.1 希望资本的开发培养及其对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6.4.2 乐观资本的开发培养及其对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本文编号:3057459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与评价
2.1.1 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
2.1.2 国内外“希望与乐观”研究成果
2.1.3 国内外“心理危机”和“预警干预”研究成果
2.1.4 国内外“希望与乐观”和“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成果
2.1.5 前人研究评述与拟研究问题提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人口学资料
3.1.2 社会学资料
3.2 理论假设
3.2.1 线性关系假设
3.2.2 结构方程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质性访谈法
3.3.2 量化研究法
第四章 理论分析
4.1 希望和乐观的哲学基础
4.1.1 希望和乐观的哲学思想渊源
4.1.2 希望和乐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4.2 希望和乐观的心理学基础
4.2.1 希望的心理学原理和加工机制
4.2.2 乐观的心理学原理和加工机制
4.3 希望和乐观的管理学基础
4.3.1 希望资本的管理学原理和加工机制
4.3.2 乐观资本的管理学原理和加工机制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希望资本在生活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的中介效应
5.1.1 部分中介效应:“生活应激,希望,心理危机”结构预测模型
5.1.2 完全中介效应:“生活应激—希望—心理危机”结构预测模型
5.1.3 标准回归效应:“生活应激-希望-心理危机”标准效应分析
5.2 希望和乐观双因素在生活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的中介效应
5.2.1 完全中介效应:“生活应激—希望&乐观—心理危机”结构预测模型
5.2.2 部分中介效应:“生活应激—希望&乐观—心理危机”结构预测模型
5.2.3 标准回归效应:“生活应激-希望-乐观-心理危机”标准效应分析
5.3 希望和乐观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积极效应预测
5.3.1 希望三因素对心理危机5因素的多元参数估计
5.3.2 乐观三因素对心理危机5因素的多元参数估计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6.1 希望与乐观是引导人生的优势积极力量
6.2 希望与乐观对心理危机的预测作用
6.3 希望与乐观: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模型
6.3.1 希望资本:缓解应激和干预危机的双重中介效应
6.3.2 乐观资本:缓解应激和干预危机的双重中介效应
6.3.3 希望与乐观:双因子双重中介效应
6.4 培养与干预:积极品质培养与心理危机援助
6.4.1 希望资本的开发培养及其对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6.4.2 乐观资本的开发培养及其对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本文编号:3057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05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