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相关信息促进视觉工作记忆中图形的组织
发布时间:2021-03-05 02:41
通常视觉工作记忆知觉交互模型(Gao,Gao,Li,Sun,&Shen,2011)的研究观点认为,在与知觉交互过程中,视觉工作记忆不仅能对知觉表征进行短暂的存储,同时还参与了该表征的累积加工过程,从而使离散的视觉表征呈现出连贯性和完整性,就这样,编码阶段先后依次进入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在存储阶段被整合成同一客体。相关研究发现,视觉工作记忆中这种整合离散信息的潜在机制可能遵循格式塔的组织方式。另一方面,自我相关的信息也具有知觉整合的能力,即当某些信息与自我相联结时能够促进记忆成绩。那么,当进入视觉工作记忆中的格式塔组合图形是具有自我意义的图形时,对视觉工作记忆的记忆成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还有待研究。本研究采用变化觉察任务范式,以序列呈现的方式使信息直接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整合,对视觉工作记忆利用格式塔线索组织离散信息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自我相关信息是否能够促进视觉工作记忆对离散的格式塔信息的组织进行了考察。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在实验中,首先采用联结学习范式(Sui,He,&Humphreys,2012)将不同图形与自我、朋友、他人身份标签建立联系,我们设计了具有对...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常见的格式塔组织方式
朋友、他人图形,它们同时具有格式塔组织和社会显著性特征,在不形成格式塔组织条件下,记忆项目因为朝向被打乱,而不能形成共线性线索,它们则不具有格式塔组织和社会显著性特征,而在控制条件下顺次呈现的记忆项目在空间上能被组织成格式塔图形,因此它们是具有格式塔组织缺乏社会显著性的。在序列呈现中,屏幕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会出现的两对图形,有以下几种情况:1.自我+控制条件 2.朋友+控制条件 3.他人+控制条件,或者 4 个不形成格式塔的图形。被试对四个位置中的随机探测刺激进行反应,在 50%的试次中,该位置的探测图形会发生改变,而另外 50%试次中,该位置的探测图形与记忆序列中的图形一致。视觉工作记忆任务阶段共 432 试次,每个 Block 分别有 144 个试次,每种组合方式各呈现 108 次。正式实验之前,被试先完成 20 次练习并达到 70%以上正确率,练习结束后以指导语形式询问被试是否完全理解任务要求,若被试完全理解则进入正式实验;若被试仍不清楚实验流程则按键返回指导语并重新练习。
3 实验研究差异,F(2,18) =12.751, p = .001, η2= .586,自我匹配条件反应时显著快于朋友匹配(729ms Vs. 799ms, p = .002)、他人匹配(729ms Vs. 840ms, p < .001)条件,而后二者之间差异边缘显著(p=.052)。另外,在自我和朋友身份类型条件下,匹配反应显著快于不匹配,Fs(1,19) > 24.264, ps < .001, η2> .56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我信息对知觉选择中整体优先性的调控作用[J]. 刘明慧,张明,隋洁. 心理学报. 2014(03)
[2]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优势:来自网名识别的证据[J]. 杨红升,王芳,顾念君,黄希庭. 心理学报. 2012(04)
[3]自我面孔对空间注意的调控:来自Posner空间线索范式的证据(英文)[J]. 刘明慧,王凌云,隋洁,张明. 心理科学. 2012(01)
[4]自我信息加工的独特性:来自人名识别研究的证据[J]. 杨红升,黄希庭. 心理科学. 2007(05)
本文编号:3064430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常见的格式塔组织方式
朋友、他人图形,它们同时具有格式塔组织和社会显著性特征,在不形成格式塔组织条件下,记忆项目因为朝向被打乱,而不能形成共线性线索,它们则不具有格式塔组织和社会显著性特征,而在控制条件下顺次呈现的记忆项目在空间上能被组织成格式塔图形,因此它们是具有格式塔组织缺乏社会显著性的。在序列呈现中,屏幕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会出现的两对图形,有以下几种情况:1.自我+控制条件 2.朋友+控制条件 3.他人+控制条件,或者 4 个不形成格式塔的图形。被试对四个位置中的随机探测刺激进行反应,在 50%的试次中,该位置的探测图形会发生改变,而另外 50%试次中,该位置的探测图形与记忆序列中的图形一致。视觉工作记忆任务阶段共 432 试次,每个 Block 分别有 144 个试次,每种组合方式各呈现 108 次。正式实验之前,被试先完成 20 次练习并达到 70%以上正确率,练习结束后以指导语形式询问被试是否完全理解任务要求,若被试完全理解则进入正式实验;若被试仍不清楚实验流程则按键返回指导语并重新练习。
3 实验研究差异,F(2,18) =12.751, p = .001, η2= .586,自我匹配条件反应时显著快于朋友匹配(729ms Vs. 799ms, p = .002)、他人匹配(729ms Vs. 840ms, p < .001)条件,而后二者之间差异边缘显著(p=.052)。另外,在自我和朋友身份类型条件下,匹配反应显著快于不匹配,Fs(1,19) > 24.264, ps < .001, η2> .56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我信息对知觉选择中整体优先性的调控作用[J]. 刘明慧,张明,隋洁. 心理学报. 2014(03)
[2]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优势:来自网名识别的证据[J]. 杨红升,王芳,顾念君,黄希庭. 心理学报. 2012(04)
[3]自我面孔对空间注意的调控:来自Posner空间线索范式的证据(英文)[J]. 刘明慧,王凌云,隋洁,张明. 心理科学. 2012(01)
[4]自我信息加工的独特性:来自人名识别研究的证据[J]. 杨红升,黄希庭. 心理科学. 2007(05)
本文编号:3064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06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