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情绪表达欠缺和敌意归因偏差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5-10 19:38
  任何旨在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攻击行为,这种行为虽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却普遍存在。对攻击成因的探讨由来已久,情绪表达欠缺是近期较受关注的影响因素之一。情绪为个体提供了用以指导、控制和调节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必要信息,但是对情绪表达欠缺者来说,其往往在对情绪信息的获取、区分、描述以及解释等方面能力欠缺或者存在加工困难。部分研究发现,个体的这种情绪加工缺陷可能提高了其攻击性,但另外一些研究并未得出此结论,且相关研究结论大多基于问卷调查,缺乏实验研究层面的证据支持,也未对不同类型的攻击进行区分。因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考察情绪表达欠缺与攻击的关系及其边界条件。本研究从情绪-认知的交互作用视角出发,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围绕情绪表达欠缺是否影响主动/反应性攻击以及敌意归因偏差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展开研究。此外,鉴于我国当代大学生情绪表达能力不容乐观的现状,以及情绪表达欠缺与攻击性的潜在联系,本研究结合MRI技术考察情绪表达欠缺的成因。总之,全文包括四个研究: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情绪表达欠缺、敌意归因偏差与两种类型的攻击的关系。结果发现,敌意归因偏差调节情绪表达欠缺与主动性攻击特质的关系;...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情绪表达欠缺
        1.1 临床表现与测量
        1.2 相关的心理、生理与行为问题
        1.3 神经机制
    2 攻击
        2.1 概念
        2.2 类型: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
        2.3 理论模型
        2.4 典型实验范式
        2.5 主要ERP成分
    3 情绪表达欠缺与攻击
    4 敌意归因偏差与攻击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1 问题提出
        1.1 区分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的必要性
        1.2 考察敌意归因偏差的调节作用的必要性
        1.3 开展相关实验研究的必要性
        1.4 在中国样本中考察情绪表达欠缺的脑结构基础的必要性
    2 研究方案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现实意义
    4 研究创新
第三章 研究一: 情绪表达欠缺与攻击特质:敌意归因偏差的调节作用
    1 引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测量工具
        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 研究结果
        4.1 描述性结果分析及性别差异
        4.2 相关分析结果
        4.3 回归分析结果
        4.4 调节效应检验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章 研究二: 情绪表达欠缺、敌意归因偏差对攻击性信息加工的影响
    1 引言
    2 前期准备:实验材料的评定和筛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3 实验一: 情绪表达欠缺、敌意归因偏差对攻击性信息加工早期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4 实验二: 情绪表达欠缺、敌意归因偏差对主动性攻击信息加工中期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5 实验三: 情绪表达欠缺、敌意归因偏差对反应性攻击信息加工中期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6 讨论
        6.1 所选词汇材料的有效性
        6.2 不同组别对攻击性信息的早期注意偏好
        6.3 不同组别对攻击性信息的中期反应搜索偏好
    7 结论
第五章 研究三: 情绪表达欠缺、敌意归因偏差对攻击性信息加工后期的影响:基于ERPs的证据
    1 引言
    2 前期准备一: 实验材料的编制
        2.1 研究目的
        2.2 材料编制
    3 前期准备二: 实验材料的评定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4 实验四: 情绪表达欠缺、敌意归因偏差对主动性攻击信息加工后期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5 实验五: 情绪表达欠缺、敌意归因偏差对反应性攻击信息加工后期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6 讨论
        6.1 所编情境材料的有效性
        6.2 不同组别在主动性攻击情境中的N400效应
        6.3 不同组别在反应性攻击情境中的N400效应
    7 结论
第六章 研究四:情绪表达欠缺的脑结构基础
    1 引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测量工具
        3.3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3.4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问卷分析结果
        4.2 兴趣区分析结果
        4.3 全脑分析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七章 总讨论和总结论
    1 总讨论
        1.1 情绪表达欠缺影响个体的主动性攻击性
        1.2 敌意归因偏差调节情绪表达欠缺者的主动性攻击性
        1.3 情绪表达欠缺是否影响个体的反应性攻击性结论不一
        1.4 情绪表达欠缺的关键脑结构基础:腹内侧前额叶皮层
    2 总结论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评估自杀意念的有效性初探[J]. 李诚,董燕,岳俊超,侯桂芝,周晓梅.  精神医学杂志. 2017(02)
[2]中国当代大学生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卢家楣,刘伟,贺雯,王俊山,陈念劬,解登峰.  心理学报. 2017(01)
[3]中国当代大学生情绪智力现状调查研究[J]. 卢家楣,陈念劬,徐雷,陈叶梓,吴洁,王荣,叶为锋,李秀君.  心理科学. 2016(06)
[4]脆弱型高自尊高中生攻击性线索注意偏向[J]. 张丽华,施国春,张一鸣.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01)
[5]医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与述情障碍的关联性分析[J]. 胡燕,沈涛,赵梅,谢伦芳,杨娅娟.  中国校医. 2015(12)
[6]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 张万里,贾世伟,陈光辉,张文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2)
[7]区分两类攻击行为: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J]. 周广东,冯丽姝.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1)
[8]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述情障碍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相关分析[J]. 易峰,梅佳,毛静宇,苏旭江,汪艳.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03)
[9]大学生述情障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何晓丽,张艳,徐晓.  中国学校卫生. 2013(05)
[10]少年犯与普通中学生攻击敌意归因偏向分析[J]. 李静华,申田,郑涌.  中国学校卫生. 2012(05)

博士论文
[1]大学生情绪表达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D]. 吴燕霞.上海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79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179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3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