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1-06-21 23:03
黑暗象征邪恶,而光亮象征善良。无论是从电影、文学还是宗教,黑暗、光亮的概念总是分别用来传达这样的信息。近年来,实证研究支持了这种隐喻映射(Banerjee,Chatterjee,&Sinha,2012;Meier,Robinson,&Clore,2004; Sherman&Clore,2009)。不仅如此,明度知觉还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有影响。相比在黑暗的环境中,在光亮环境中的被试将产生更少的不道德行为(Chiou&Cheng,2013;Zhong,Bohns,&Gino,2010)。不仅存在从明度知觉到道德/不道德概念加工的隐喻映射,而且道德/不道德概念加工也能隐喻映射明度知觉(Banerjee,Chatterjee&Sinha,2012)。明度知觉和道德/不道德概念加工二者之间的隐喻映射是双向的。默里(H.A.Murray)提出避免伤害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为了避免伤害,人们更关注受到伤害的影响源(许闯,2012;Hill&Lapsley,2009;Wojciszke,1994)。具身感知伤害源,对避害产生需要,进而避害需要影响了人们的道德概念加工(莫...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
1.1.1 明度和道德
1.1.2 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的研究范式
1.1.3 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的心理机制
1.1.4 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的作用方式
1.2 问题提出
2 实验一: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的影响
2.1 实验假设
2.2 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被试
2.2.3 实验材料
2.2.4 实验程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两种回忆条件下被试明度知觉的差异检验
2.3.2 两种回忆条件下被试对光亮物品偏爱的差异检验
2.4 讨论
2.4.1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的影响
2.4.2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光亮物品偏爱的影响
3 实验二: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影响明度知觉的心理机制
3.1 实验假设
3.2 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被试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两种回忆条件下被试明度知觉、对光亮物品偏爱的差异检验
3.3.2 两种行为回忆条件下被试情绪、道德自我、避害需要的差异检验
3.3.3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与明度知觉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4 讨论
3.4.1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的影响
3.4.2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与明度知觉之间的中介效应
4 实验三:光亮需要满足,避害需要就将消除
4.1 实验假设
4.2 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被试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5 一般讨论
5.1 道德概念加工对明度知觉的影响
5.2 道德概念的明暗隐喻的心理机制
5.3 未来的研究方向
5.3.1 系统地研究明度-道德概念隐喻
5.3.2 进一步地研究避害需要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 王锃,鲁忠义. 心理学报. 2013(05)
[2]道德自我受胁及其应对机制[J]. 李宏翰,于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 殷融,苏得权,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2)
[4]道德隐喻:道德研究的隐喻视角[J]. 李宏翰,许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5]具身概念表征的研究及理论述评[J]. 殷融,曲方炳,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9)
[6]心理学常用效应量的选用与分析[J]. 郑昊敏,温忠麟,吴艳.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2)
[7]道德心理许可研究述评[J]. 石伟.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8)
[8]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 心理学报. 2004(05)
硕士论文
[1]道德人格的隐喻表征维度研究[D]. 许闯.广西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41595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
1.1.1 明度和道德
1.1.2 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的研究范式
1.1.3 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的心理机制
1.1.4 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的作用方式
1.2 问题提出
2 实验一: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的影响
2.1 实验假设
2.2 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被试
2.2.3 实验材料
2.2.4 实验程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两种回忆条件下被试明度知觉的差异检验
2.3.2 两种回忆条件下被试对光亮物品偏爱的差异检验
2.4 讨论
2.4.1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的影响
2.4.2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光亮物品偏爱的影响
3 实验二: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影响明度知觉的心理机制
3.1 实验假设
3.2 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被试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两种回忆条件下被试明度知觉、对光亮物品偏爱的差异检验
3.3.2 两种行为回忆条件下被试情绪、道德自我、避害需要的差异检验
3.3.3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与明度知觉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4 讨论
3.4.1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的影响
3.4.2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与明度知觉之间的中介效应
4 实验三:光亮需要满足,避害需要就将消除
4.1 实验假设
4.2 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被试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5 一般讨论
5.1 道德概念加工对明度知觉的影响
5.2 道德概念的明暗隐喻的心理机制
5.3 未来的研究方向
5.3.1 系统地研究明度-道德概念隐喻
5.3.2 进一步地研究避害需要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 王锃,鲁忠义. 心理学报. 2013(05)
[2]道德自我受胁及其应对机制[J]. 李宏翰,于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 殷融,苏得权,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2)
[4]道德隐喻:道德研究的隐喻视角[J]. 李宏翰,许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5]具身概念表征的研究及理论述评[J]. 殷融,曲方炳,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9)
[6]心理学常用效应量的选用与分析[J]. 郑昊敏,温忠麟,吴艳.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2)
[7]道德心理许可研究述评[J]. 石伟.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8)
[8]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 心理学报. 2004(05)
硕士论文
[1]道德人格的隐喻表征维度研究[D]. 许闯.广西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41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4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