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人格可变性:个体视角下的人格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8 08:44
  人格是否会发生变化一直备受人格心理学领域关注和争议。文章首先对人格变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即人格变化是一种个体内变异,是由于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不同,而导致反应个体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发生的变化。其次,重点介绍了人格变化研究的四种理论模型。最后,归纳了近年来人格变化的研究方法,提出未来的研究应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人格变化的原因与内在规律。 

【文章来源】:中国特殊教育.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人格可变性:个体视角下的人格变化研究


人格变化的分类

模型图,角色,人格,外倾


Ching等人通过调查五个不同国家被试的角色认同感、大五人格特质以及不同角色下的人格状态(角色体验),认为PRISM结构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与稳定性。通过比较个体在扮演朋友与学生两种不同社会角色时的人格状态,Bleidorn发现个体为达到目标角色的要求会主动适应与此角色相关的行为[20]。这在另一项研究中也得到证实:一些管理者常需要在不同情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且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于是,个体就会通过自我意识和觉察来控制不同角色,进而调整人格各维度的状态[21]。PRISM解释了角色身份转换对人格状态的影响,即个体对不同角色身份的认知会影响个体在该角色下的行为表现,这种个体转换角色的过程便是人格变化的过程。3.2 社会关系模型

人格,情感,机制,情境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cognitive affective personality system, CAPS)理论侧重于将情境中认知变化所带来的行为改变,作为人格可变性的具体表现依据。该理论认为人格系统是稳定的,但人格状态是变化的。人格系统由不同的认知-情感单元(cognitive affective units, CAUs)构成,在不同情境下系统结构仍可保持稳定;人格状态则是人格系统中的认知、情感在某个特定时刻的激活模式,具有可变性[33]。在该模型的作用机制中(见图3),认知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Mischel和Ayduk认为个体对情境的反应模式是一致且稳定的,但个体对情境认知的过程是可以发生变化的[34]。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认知和解释能够调节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反应[35]。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情境中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可以改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例如在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个体对特定环境的认知态度有助于个体实现其长远目标。还有研究发现,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内在动力对人格可变性也能够产生影响,那些具有强烈改变意愿的人,人格往往也会发生变化[36-3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格变迁和变迁人格: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J]. 杨宜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J]. 许燕.  心理学探新. 2003(03)



本文编号:3289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89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9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