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抑郁易感大学生不同情绪刺激下的接纳—排斥认知偏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5 16:13
  根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被诊断为抑郁症患者的人数达到1.5亿。而且,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转折期,在这种背景下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抑郁症的年患病率为5%-10%,其中约10%-25%选择自杀,此外愈后的复发率高达30%-40%。抑郁个体对归属需要更强烈,对他人的排斥也具有更高的感受性。以往与抑郁相关的研究主要将他人排斥作为应激事件加以考察,而忽略了个体对他人排斥与接纳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抑郁易感个体往往会从言谈举止去感知判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大学生存在“集体抑郁”现象,就源于他们的“被排斥感”。因而探讨抑郁易感大学生对他人接纳与排斥认知的心理机制,对深入地了解抑郁易感认知形成的原因,以及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抑郁的预防与干预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量表、拒绝敏感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方法,对大学生抑郁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以抑郁易感组和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实验(Go/No-go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对抑郁易感个体不同情绪刺激条件下的情绪认知特点及大脑激活特点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抑郁及抑郁易感性
    1.1 抑郁的概念及历史
    1.2 抑郁的测量
    1.3 抑郁易感性的概念及历史
    1.4 抑郁易感性的测量
    1.5 研究现状
2 认知偏向
    2.1 认知偏向概述
    2.2 认知偏向常用研究范式
        2.2.1 情绪Stroop范式
        2.2.2 线索-靶子范式
        2.2.3 Go/No-go范式
    2.3 抑郁者的认知偏向
3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3.1 ERP的应用
    3.2 抑郁事件相关电位
4 问题提出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4.3 研究假设
5 大学生抑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工具
        5.2.1 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
        5.2.2 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量表
        5.2.3 拒绝敏感性量表
        5.2.4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5.3 统计方法
    5.4 结果
        5.4.1 大学生的抑郁状况
        5.4.2 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因素
            5.4.2.1 大学生抑郁水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5.4.2.2 大学生抑郁水平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4.2.3 大学生不同抑郁水平的各因素特点
    5.5 讨论
        5.5.1 大学生的抑郁特点
        5.5.2 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
6 抑郁易感大学生接纳-排斥认知偏向的实验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材料
    6.3 研究程序
        6.3.1 行为学研究
        6.3.2 ERP研究
    6.4 统计方法
    6.5 结果
        6.5.1 被试基本情况
        6.5.2 两组被试的正确率
        6.5.3 两组被试的反应时
        6.5.4 两组被试的ERP数据
            6.5.4.1 P1成分
            6.5.4.2 P2成分
            6.5.4.3 P3成分
    6.6 讨论
        6.6.1 行为学结果
        6.6.2 ERP结果
7 总讨论
    7.1 大学生的抑郁特点及影响因素
        7.1.1 抑郁特点
        7.1.2 影响因素
    7.2 抑郁易感大学生接纳-排斥认知偏向的实验研究
8 结论
9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的研制[J]. 闫晓钒,张睿,冯正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7(23)
[2]压力事件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使用强度的作用[J]. 罗一君,孔繁昌,牛更枫,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03)
[3]母亲抑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与青少年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J]. 杨逸群,陈亮,纪林芹,张文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03)
[4]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 韩黎,王洲林,张继华,吕林,王金霞,廖传景.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04)
[5]抑郁症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J]. 冯正直,刘可愚.  重庆医学. 2017(25)
[6]现实及网络社会排斥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孙晓军,童媛添,范翠英.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2)
[7]青少年抑郁及其自动情绪调节的研究概述[J]. 赵参参,张萍,张文海,李红.  心理科学. 2017(02)
[8]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况调查分析[J]. 王家湛.  社会心理科学. 2016(12)
[9]医学生正念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抑郁、焦虑的中介作用[J]. 徐鑫,吴大兴,赵晓华,陈俊香,卢樟秀,陈优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11)
[10]阈下抑郁个体增强或减弱情绪加工对认知控制影响的ERP研究[J]. 陈骁,冯正直,蒋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6(17)

博士论文
[1]面孔加工的P1效应[D]. 冯文锋.西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拒绝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 李霞.江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57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57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b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