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群体友谊对降低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21-10-27 13:15
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是在涉及个体身份的社交情境中,孤儿基于身份拒绝而产生的焦虑性预期,准备性觉知以及过度反应的倾向。本研究以某省孤儿学校五至七年级孤儿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2×3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模式,创设快速友谊群体交往情境实验,通过对跨群体交往和内群体交往的比较,来考察基于不同友谊亲密性水平的跨群体友谊对降低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促进作用。得出结论如下:(1)经过群体友谊交往后,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降低。(2)跨群体友谊组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降低的幅度显著大于内群体友谊组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降低的幅度,即跨群体友谊促进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降低的作用效果优于内群体友谊。(3)跨群体友谊促进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降低的作用效果受友谊亲密性程度高低的影响,即高友谊亲密性的作用效果优于低友谊亲密性的作用效果,具体表现为不仅受到友谊亲密性量的影响,即建立与巩固的时间长短的影响,更主要受到友谊亲密性质的影响,即建立方式的影响。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孤儿
1.2 身份拒绝敏感性
1.3 跨群体友谊
2 国内关于孤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
2.1 对孤儿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研究
2.2 对孤儿负性情绪的研究
2.3 对孤儿社会交往行为的研究
3 身份拒绝敏感性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3.1 身份拒绝敏感性相关的理论
3.2 身份拒绝敏感性相关的实证研究
4 群际交往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
4.1 群际接触理论
4.2 社会同一性理论
4.3 群际交往的相关实证研究
5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5.1 目前国内对孤儿心理问题的研究深度还不够
5.2 现有身份拒绝敏感性的相关研究对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5.3 缺乏跨群体交往对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问题影响的研究
6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7 研究意义
7.1 理论意义
7.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参与者
2 实验工具与环境
2.1 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
2.2 实验同意书
2.3 经过修订的快速友谊程序扩展版
2.4 欢乐层层叠积木
2.5 实验环境
3 实验设计与分组
4 实验程序
4.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4.2 正式实验
4.3 无关变量的控制
5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实验前,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前测分数的同质性检验
2 实验后,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改变幅度的差异检验
第四章 讨论
1 跨群体友谊促进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降低的作用效果优于内群体友谊
2 跨群体友谊促进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降低的作用效果受友谊亲密性程度高低的影响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4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5 教育建议
5.1 社会应关爱接纳孤儿,转变对孤儿的身份歧视
5.2 孤儿学校及民政部门应创造孤儿与社会良性接触的机会和途径
5.3 孤儿自身应树立正确的身份认知,积极悦纳自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
附录 2:实验同意书
附录 3:快速友谊程序的扩展版
附录 4:欢乐层层叠积木
附录 5:快速友谊群体交往实验情境展示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发展特点[J]. 王江洋,杨薇,申继亮.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6)
[2]儿童福利机构中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J]. 关荐,王志强.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3)
[3]北京某福利院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点的关系[J]. 苏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2)
[4]群际接触理论——一种改善群际关系的理论[J]. 李森森,龙长权,陈庆飞,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5)
[5]试论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问题及其疏导[J]. 习红兵.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6]积极情绪对群际关系认知的影响[J]. 佐斌,赵菊.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03)
[7]项目县614岁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心理问题浅析[J]. 许文青,王云生,季成叶,何景琳.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03)
[8]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李燕燕,刘开琼.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02)
[9]群际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J]. 付宗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儿童福利院中37岁孤(残)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的特点[J]. 陈军,蒋慧晶,宋心一. 中国民康医学. 2004(12)
博士论文
[1]初中生群体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的关系研究[D]. 刘晓红.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老年人年龄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与自尊、孤独感和抑郁的关系[D]. 刘茜.沈阳师范大学 2012
[2]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预测及自我污名的中介作用[D]. 来媛.沈阳师范大学 2012
[3]社会身份对初中生数学能力表现的影响[D]. 陈莹.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政府视野下的孤残儿童融入社会研究[D]. 李芳辉.南昌大学 2010
[5]苏州市福利院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心理评估研究[D]. 庄严.苏州大学 2010
[6]初中生友谊发展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 万晶晶.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61676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孤儿
1.2 身份拒绝敏感性
1.3 跨群体友谊
2 国内关于孤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
2.1 对孤儿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研究
2.2 对孤儿负性情绪的研究
2.3 对孤儿社会交往行为的研究
3 身份拒绝敏感性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3.1 身份拒绝敏感性相关的理论
3.2 身份拒绝敏感性相关的实证研究
4 群际交往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
4.1 群际接触理论
4.2 社会同一性理论
4.3 群际交往的相关实证研究
5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5.1 目前国内对孤儿心理问题的研究深度还不够
5.2 现有身份拒绝敏感性的相关研究对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5.3 缺乏跨群体交往对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问题影响的研究
6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7 研究意义
7.1 理论意义
7.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参与者
2 实验工具与环境
2.1 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
2.2 实验同意书
2.3 经过修订的快速友谊程序扩展版
2.4 欢乐层层叠积木
2.5 实验环境
3 实验设计与分组
4 实验程序
4.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4.2 正式实验
4.3 无关变量的控制
5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实验前,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前测分数的同质性检验
2 实验后,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改变幅度的差异检验
第四章 讨论
1 跨群体友谊促进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降低的作用效果优于内群体友谊
2 跨群体友谊促进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降低的作用效果受友谊亲密性程度高低的影响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4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5 教育建议
5.1 社会应关爱接纳孤儿,转变对孤儿的身份歧视
5.2 孤儿学校及民政部门应创造孤儿与社会良性接触的机会和途径
5.3 孤儿自身应树立正确的身份认知,积极悦纳自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
附录 2:实验同意书
附录 3:快速友谊程序的扩展版
附录 4:欢乐层层叠积木
附录 5:快速友谊群体交往实验情境展示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发展特点[J]. 王江洋,杨薇,申继亮.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6)
[2]儿童福利机构中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J]. 关荐,王志强.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3)
[3]北京某福利院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点的关系[J]. 苏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2)
[4]群际接触理论——一种改善群际关系的理论[J]. 李森森,龙长权,陈庆飞,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5)
[5]试论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问题及其疏导[J]. 习红兵.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6]积极情绪对群际关系认知的影响[J]. 佐斌,赵菊.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03)
[7]项目县614岁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心理问题浅析[J]. 许文青,王云生,季成叶,何景琳.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03)
[8]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李燕燕,刘开琼.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02)
[9]群际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J]. 付宗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儿童福利院中37岁孤(残)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的特点[J]. 陈军,蒋慧晶,宋心一. 中国民康医学. 2004(12)
博士论文
[1]初中生群体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的关系研究[D]. 刘晓红.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老年人年龄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与自尊、孤独感和抑郁的关系[D]. 刘茜.沈阳师范大学 2012
[2]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预测及自我污名的中介作用[D]. 来媛.沈阳师范大学 2012
[3]社会身份对初中生数学能力表现的影响[D]. 陈莹.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政府视野下的孤残儿童融入社会研究[D]. 李芳辉.南昌大学 2010
[5]苏州市福利院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心理评估研究[D]. 庄严.苏州大学 2010
[6]初中生友谊发展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 万晶晶.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61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6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