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帮助情境中的预测偏差:成因与应对

发布时间:2022-01-15 05:04
  理解帮助情境中社会性判断的特征对促成高效率和满意度的互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帮助与被帮助者因占据不同角色,对帮助可能性、质量、心理感受和偏好方式等存在不对称的知觉,进而在预测对方心理与行为时发生偏差,可能阻碍合作的产生和亲社会行为的传递。此类偏差具有必然性,受个体认知策略局限性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并可根据其成因有的放矢地应对。未来可以探讨帮助发生的媒介、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帮助的类型与偏差的关系。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2019,27(0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帮助情境中的预测偏差:成因与应对


偏差的表现、成因与应对

成因,偏差


120心理科学进展第27卷图1偏差的表现、成因与应对理”联结;其二为“由己及人”,即以自身情况作为锚定点,关乎“自我他人”关系。然而,这两条策略本身都不是完全准确的,进而造成了对他人心理的预测偏离他人真实想法的结果。3.1.1眼见未必为实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易如反掌,但获得关于他人认知或情绪的信息却难上加难(Pronin,2008)。如能使用真真切切观察到的信息,人们做预测时的不确定感就会降低,即所谓的“眼见为实”。由于他人的表情、过去行为表现、可识别的身份等信息是可观察的,人们倾向于依赖这些明确的线索去解释他人的行为(Epley,2014;Waytz,Schroeder,&Epley,2014)。与此相对地,他人的内心感受因其不可见而常常遭到忽视。但事实上,外显的信息仅仅是对真实心理状态的间接反映,很可能是有偏的,也即“眼见”不一定“为实”。人们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往往高估了依据表现出来的信息做判断的准确度(Zhou,Majka,&Epely,2017)。在前文提及的“相继请求”例子中,当第二次评估获得帮助的可能性时,对方过去的拒绝行为对求助者而言是一个外显的线索,而对方内心的感受则难以直接观察,因此求助者基于前者认定对方不乐于助人,形成其不愿提供帮助的预期。这就偏离了潜在施助者真实的心理,即希望通过答应第二次请求来减轻拒绝所引起的不适感(Newarketal.,2014)。此外,潜在施助者容易将“不求助”理解为“不需要帮助”(Bohns&Flynn,2010),过于相信所见即为真相,把外显的行为选择等同于内心的想法。而事实上,求助者放弃请求帮助可能是重重顾虑下的产物,如担心把自己的脆弱性暴露在他人面前、承担被拒绝或遭受负面评价的风险。在一项实验(Bohns&Flynn,2010)中,研究者让被试想象自己是正为作业挣扎、决定向朋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核心自我评价、心理集体主义与求助预期的关系[J]. 孙健敏,毛畅果.  心理学探新. 2013(02)



本文编号:3589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589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a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